[发明专利]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3215.4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3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马利军;刘钟;杨松;张义;贾玉栋;郭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李云鹏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载 内舱体 插入 组合式 可回收 扩体锚杆 施工 方法 | ||
1.一种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粘结钢绞线(1),承载锚端(2)和锁定体(3),所述无粘结钢绞线(1)由下向上在承载锚端(2)和锁定体(3)上回绕成双倍数量无粘结钢绞线,上述构件通过绑扎束紧带(4)绑紧形成承插锁定组合体(5),所述承插锁定组合体(5)由上向下依次穿过顶部固定台座(6)、柔性单向舱体(7)后固定于底部固定台座(8)的下面,所述底部固定台座(8)的下面连接全封闭防护导向罩(9),所述承插锁定组合体(5)位于全封闭防护导向罩(9)的内腔,所述柔性单向舱体(7)的上、下端分别连接顶部固定台座(6)和底部固定台座(8),回绕成的双倍数量无粘结钢绞线分别向上穿过若干个对中支架(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锚端(2)的外表面设有可供无粘结钢绞线(1)回绕180度绕在其上的第一沟槽(11),所述锁定体(3)的外表面两相对侧壁上设有成对的第二沟槽(12),每对所述第二沟槽(12)与第一沟槽(11)位于承载锚端(5)两相对侧壁上的部分分别上下对应且相通,所述锁定体(3)的外表面设有若干个可供绑扎束紧带(4)缠绕其上的横向沟槽(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锚端(2)下部的纵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或者圆弧形,也可以为外侧不规则弧线形侧翼板包围成半圆形或者圆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体(3)的横截面外部轮廓形状为矩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圆形被加工切掉边缘弧形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4之一所述的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11)呈U形半包围形状或O形全包围形状设置在承载锚端(2)的纵截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沟槽(11,12)的数量为1至8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沟槽(11)之间、相邻两对所述第二沟槽(12)之间可以平行或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锚端(2)和锁定体(3)之间通过锁紧螺栓(14)和锁紧螺母(15)连接或者相互通过螺纹连接或者相互通过插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6或7所述的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锚端(2)和锁定体(3)由钢制或者铁制或者塑料或者玻璃钢材料制成。
9.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可回收扩体锚杆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先用锚杆钻机准确定位钻孔并清孔完成后,并通过机械扩孔、旋喷扩孔进行舱体膨胀段扩体预制成孔;
(2)钻机对舱体膨胀段扩体预制成孔结束后,随即进行灌浆及注浆置换,将水泥浓浆注入孔底部置换浆液,将本发明高承载内舱体插入组合式可回收扩体锚杆送入舱体膨胀段扩体预制成孔中;
(3)经高压注浆管开始高压注浆,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单向舱体逐渐展开成预制状态,完成对舱体膨胀段的挤扩,展开过程中,随压力的增加柔性单向舱体上的孔隙带放出残存气体直至内部完全为饱密水泥沙浆稠浆;
(4)一次注浆完成之后的0-24小时内进行二次劈裂高压注浆加固;
(5)本发明可回收扩体锚杆做为锚索的使用功能完成以后,按顺序依次安装好回收利用的无粘结钢绞线基座垫板、穿心油压式千斤顶、张拉用的工具锚头和夹片,应用液压油缸和卷扬机械组合在无粘结钢绞线一个端头张拉,则整根钢绞线从张拉孔抽出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321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梯系统
- 下一篇:温度压力双重控制抑制爆炸装置和石油化工安全反应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