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离合致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3483.6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8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雨;郑义熙;甘政宪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D28/00 | 分类号: | F16D2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张小文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离合 致动器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2年5月7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047849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离合致动器,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的离合致动器,所述离合致动器可以通过使用小容量的电动机操作高负载的离合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车辆生产商已经以各种方式开发了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手动变速器的自动化等,从而改进车辆的燃料效率。其中,竞争性地开发了自动化的手动变速器,所述自动化的手动变速器具有与一般的液压控制的自动变速器相同水平的变速感觉和价格竞争性,同时具有比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更高的价格竞争力,并且也使燃料效率改进了6%至8%。
虽然自动化的手动变速器使用传统的手动变速器的手动变速机制,其与手动变速器的变速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致动器控制离合器的操作且变速杆不是手动的而是自动的。
图1显示了用于传统自动化的手动变速器的换挡杆的离合致动器的结构,且用于产生致动器的驱动力的电动机1通过减速器2连接至推动杆3,且分离叉4通过推动杆3的直线移动而上下摇动,从而操作分离轴承5。
然而,由于用于操作分离轴承的负载随着分离轴承的操作冲程的增加而快速增加,电动机的负载增加从而操作分离轴承,同时克服操作负载。因此,在离合器的操作过程中,电动机中消耗大量的电流,不利于车辆的燃料改进效果。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与现有技术相关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离合致动器,所述离合致动器通过使用小容量的电动机操作安装在离合器中的高负载的膜片弹簧,改进车辆的燃料效率。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离合致动器,包括:可移动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连接至动力发生单元并被构造成通过由所述动力发生单元提供的动力而直线移动;和杠杆,所述杠杆在其一个端部处具有枢轴点,并且在其相对端部处连接至分离叉,从而提供作用点,所述杠杆被构造成所述作用点的位置改变,使得当施力点被所述可移动构件推动时,所述杠杆围绕所述枢轴点旋转,并且当所述杠杆围绕所述枢轴点旋转时,所述作用点和所述施力点之间的长度缩短,且所述杠杆的旋转力随着所述分离叉朝向所述枢轴点的移动而增大。
第一长度元件可以连接所述枢轴点和所述施力点,第二长度元件可以连接所述施力点和所述作用点,当所述杠杆围绕所述枢轴点旋转时,随着所述第二长度元件沿着所述杠杆连接至所述分离叉的端部的摩擦移动,所述施力点和所述作用点之间的长度缩短。
所述杠杆可以在所述施力点的一部分处朝向所述可移动构件弯曲。
所述动力发生单元可以为电动机,且所述电动机的轴和所述可移动构件可以借助于滚珠丝杠连接,使得所述电动机的旋转转化成所述可移动构件的直线移动。
由于所述可移动构件的推动所述杠杆的一个表面可以是倾斜的,当所述杠杆被所述可移动构件推动时,所述杠杆可以旋转同时所述杠杆可以沿着所述可移动构件的倾斜表面摩擦地移动。
所述可移动构件的倾斜表面可以具有平坦表面的形状。
所述可移动构件的倾斜表面可以具有弯曲表面的形状。
轴承可以安装在所述可移动构件的相对侧,当所述可移动构件推动所述杠杆时向所述相对侧施加排斥力。
第三长度元件的一个端部可以固定至所述枢轴点的相对侧,且弹性构件弹性地设置在所述第三长度元件的相对端部,从而提供弹力,所述弹力在所述杠杆的旋转过程中的所述杠杆的旋转方向上推出所述第三长度元件,从而增大所述杠杆的旋转力。
所述弹性构件可以为弹簧。
可以安装多个离合致动器,且所述分离叉可以独立地安装在双离合器中设置的离合器中,使得所述杠杆的安装在所述离合致动器中的端部分别联接至所述分离叉。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相关技术的离合致动器的结构的图。
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离合致动器在离合致动器的操作之前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3是显示图2的离合致动器在离合致动器的操作之后的结构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34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