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漆包线烘烤炉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4273.9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8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顾坤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新的电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30 | 分类号: | H01B1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辅助 加热 装置 漆包线 烤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漆包线烘烤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漆包线烘烤炉。
背景技术
漆包线在烘烤处理中容易因烘烤不充分产生气泡进而影响漆包线质量,目前所使用的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为了防止烘烤不充分,漆包线表面出现气泡,对漆包线进线相应的限速,这样虽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但会大大影响了漆包线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带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漆包线烘烤炉,在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主体漆包线进口一侧设置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并根据相应的检测报告选择最佳的波长,从而大大提高了漆包线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漆包线烘烤炉,包括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主体,所述漆包线烘烤炉还包括远红外波长为2.5-3.5μm的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所述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沿漆包线进线方向设置在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主体漆包线进口一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最佳远红外波长为3.2μm,经我方多次数据求积归纳得到最佳远红外波长为3.2μm,因此选择远红外波长为3.2μ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长度为1m,本专利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长度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短远红外光波吸收效果不好,过长则会大大增加设备成本,经我方计算以长度为1m性价比最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烘烤炉最大涂覆厚度为3.5μm,通过实验数据可知本专利涂覆厚度为3.5μm时,漆包线虽然会有连续气泡,但总体质量依然不错,超过3.5μm漆包线质量直线下降,因此最大涂覆厚度应该选为3.5μm,此时性价比最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烘烤炉内漆包线运行的VD值为20,通过实验数据可知设置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后漆包线运行的VD值为20增速率为54%,此时漆包线外观质量非常不错,经试验表明若VD值再高质量就会明显下降。
本发明为一种带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漆包线烘烤炉,在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主体漆包线进口一侧设置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让漆包线在进入烘烤炉蒸发带后进行远红外烘烤,从而可以使得漆包线内青漆溶剂得到足够挥发,从而在同样条件下可以增加每次涂覆的厚度,同种厚度的情况下可以增加限速,此外本专利根据相应的检测数据对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远红外波长进行了选择,使得漆包线能有最佳的吸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工作示意图:
图2是液体清漆红外吸收光谱图;
图3是远红外加热装置放射特性图;
图4是本发明烘烤炉AIW涂装试验数据图;
图5是本发明烘烤炉AIW作业条件比较图;
1、漆包线; 2、切线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主体;3、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带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漆包线烘烤炉,在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主体漆包线进口一侧设置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并根据相应的检测报告选择最佳的波长,从而大大提高了漆包线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
作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提供工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带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漆包线烘烤炉,包括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主体2,所述漆包线烘烤炉还包括远红外波长为2.8μm的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3,此处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3远红外波长选择2.5-3.5μm,是因为经我方液体清漆红外吸收光谱试验见图2液体清漆红外吸收光谱图表明在远红外波长为2.5-4.0μm时液体清漆吸收率处于峰值状态,远红外加热装置放射特性试验见图3远红外加热装置放射特性图表明在远红外波长为2.0-4.0μm放射能量强度也处于峰值,由于放射能量强度与液体清漆吸收率均处于峰值,因此可得远红外波长选择2.5-3.5μm的加工效果最佳,所述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3沿漆包线进线1方向设置在卧式漆包线烘烤炉主体2漆包线1进口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新的电工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新的电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42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