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能电动船舶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5622.9 | 申请日: | 2012-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6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沙铭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沙铭超 |
主分类号: | H02K16/00 | 分类号: | H02K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738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能 电动 船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自能电动船舶,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具有自能发电、自能储电的电动船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油船舶、太阳能船舶,前者不经济不环保,后者无实用性可言,因此船舶的技术与发展有待改进与创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以上所述现有船舶技术存在不足与制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自能发电、自能储电的电动船舶,本文称之为自能电动船舶。
本发明自能电动船舶,包括:设有舾装的船体1,其特征在于:船体1设有基座2,基座2设有机座3、电池或电容器4,机座3设有上下端盖301、302,上端盖301设有轴承303,下端盖302设有轴承304,轴承303、304合设有辐轴305。辐轴305的轴连接电机转子5,辐轴305的辐末端下方连接着电机转子7,下端盖302由内至外依次设有电机定子6、隔层601、电机定子8。其结构是电机定子6腔内设电机转子5,电机定子6外围设隔层601,隔层601外围设电机转子7,电机转子7外围设电机定子8,辐轴305的辐则高于电机定子6、隔层601,因此辐轴305的辐转动无碍。机座3设有线盒602、801,电机定子6绕组引出线连接线盒602,电机定子8绕组引出线连接线盒801。电池或电容器4设有主副两组电极401、402,主组电极401设有联接线盒801的导线403,导线403设有电压继电器404,副组电极402设有联接线盒602的导线405,导线405设有继电器406,副组电极402还设有联接电动机9的导线407,导线407设有电源开关901、转换开关902、调速器903。电动机9的轴联接变速箱或传动机构904输入端,变速箱或传动机构904输出端联接螺旋桨或叶轮905。
在使用上,驾驶员按通电源开关901,操纵调速器903,电动机9在电池或电容器4提供的电流中运转,电动机9的运转经变速箱或传动机构904后带动螺旋桨或叶轮905,从而实现自能电动船舶的航行。调速器903用于控制电动机9的转速,从而操纵了自能电动船舶的航行速度,转换开关902用于控制电动机9的正反转,从而用于自能电动船舶停泊时减速。在自能电动船舶航行中,当电池或电容器4的电量、电压被电动机9消耗到一定值时,电压继电器404接通线盒801,电池或电容器4的电流通入电机定子8绕组,定子8绕组产生旋转磁场驱动电机转子7运转。电机转子7连动辐轴305,辐轴305连动电机转子5,电机转5的运转使之电机定子6绕组产生感应电势,该电势发出的电流、电压使之继电器406接通至副组电极402,从而为电池或电容器4充电,从而实现自能发电、自能储电,及不间断地为自能电动船舶航行提供电力、动力。
当自能电动船舶停航休息时,当电池或电容器4的电量、电压达到一定值时,电压继电器404则会自动断路,从而使电机转子5、7停止运转,从而实现了电机定子6、8、电机转子5、7得以休息与减少损耗,及防止了电池或电容器4的过充,延长了电池或电容器4的使用寿命等效益。
本方案的优点是:占用空间小,通过电机转子7连动辐轴305,在辐轴305杠杆力矩增加扭力的作用下,从而带动大功率的电机转子5得以实现大功率的发电量,为自能电动船舶航行提供了大功率的电力与动力,该技术将会在船舶中广泛应用。
本发明自能电动船舶第2方案则是,包括:设有舾装的船体1,其特征在于:船体1设有基座2,基座2设有发电机10、电动机11、电池或电容器4,电动机11的轴联接110发电机10的轴。电池或电容器4设有主副两组电极401、402,主组电极401设有联接电动机11的导线403,导线403设有电压继电器404,副组电极402设有联接发电机10的导线405,导线405设有继电器406,副组电极402还设有联接电动机9的导线407,导线407设有电源开关901、转换开关902、调速器903。电动机9的轴联接变速箱或传动机构904输入端,变速箱或传动机构904输出端联接螺旋桨或叶轮9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沙铭超,未经沙铭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56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