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破碎率低、感官品质佳的油炸豌豆及其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7503.7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7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华景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L1/20 | 分类号: | A23L1/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5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破碎 感官 品质 油炸 豌豆 及其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炸食品及其生产工艺,尤其涉及一种油炸豌豆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豌豆,为豆科草本植物豌豆的种子,又名麦豌豆、寒豆、铭豆,别名荷兰豆。英文名为Pea,Garden Pea。有色白粒大和青麻粒小之异,而以前者为优。我国各地均有栽培。豌豆味甘、性平,能益脾和胃,生津止渴,和利小便。且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烟酸。对于脾虚气弱,吐泻脾胃不和、产后乳汁不下和烦热口渴的症状,有很好的营养和食疗价值。尤其豌豆中富含赖氨酸、止杈酸、赤霉素、植物凝素,和膳食纤维,具有治疗糖尿病、美容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癌治癌、通利大肠、和治气血虚弱之功效。
豌豆油炸后的制品感官松脆有形,风味独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小吃休闲食品。因此油炸豌豆这种工艺在生产中也较为普遍。但是豌豆在油炸过程中会产生破碎现象,这不仅对产品的包括外观和口感在内的感官品质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浪费,增加了质量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豌豆破碎率较小,同时感官品质佳,且节约成本的油炸豌豆的生产工艺,以及采用该工艺制得的油炸豌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破碎率低、感官品质佳的油炸豌豆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浸泡:称取一定量豌豆,5℃~30℃清水浸泡6h~12h,使豌豆豆粒充分吸水膨胀,豌豆中水分含量按重量份计达到53﹪~55﹪;
(2)油炸:将上述浸泡后的豌豆,放入油炸机中使用食用油油炸,温度160℃~170℃、送料频率36.0Hz~39.0Hz、时间480s~510s,使豌豆的含水量以重量百分数计减少至低于2.5%;
(3)后处理:对上述油炸后豌豆依次进行冷却,烘烤,终干,调味,和包装。
优选地,所述豌豆浸泡后水分含量按重量份计达到55%。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油炸温度为160℃。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油炸时间为480s。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送料频率为38.0Hz。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豌豆20℃清水浸泡8h。
优选地,所述豌豆在浸泡步骤后、油炸步骤前还要进行染色加工,其中,浸泡为20℃清水浸泡6h,染色时间为4h,染色后豌豆中水分含量按重量份计达到55﹪。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破碎率低、感官品质佳的油炸豌豆,采用上述生产工艺制备而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特点如下:
(1)本发明的油炸豌豆不仅破碎率控制的较低,而且其包括外观和口感在内的综合感官品质佳。尤其调整影响豌豆油炸效果的工艺参数:水分含量、油炸时间、油炸温度和送料频率到特定的组合值时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2)本发明油炸豌豆的生产工艺流程简单,节约成本且油炸效果好、成品质量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生产工艺实施例1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生产工艺实施例2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一种破碎率低、感官品质佳的油炸豌豆的生产工艺,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对原料豌豆进行去石、人工选别挑选出籽粒饱满、大小均一、无霉损、无破损、无虫蛀、病害、斑痕、黄皮、老豆、瘪豆的豌豆。
(2)浸泡:电子天平称取前处理后的豌豆1000g,放在恒温培养箱中用20℃清水浸泡8h,使豌豆豆粒充分吸水膨胀,豌豆中水分含量按重量份计达到55﹪。
(2)油炸:将上述浸泡后的豌豆,放在油炸机中使用食用油油炸,温度165℃、送料频率339.0Hz、时间480s,使豌豆的含水量以重量分数来计减少至低于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75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