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0238.8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7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于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向阳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E06B5/00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65105 | 代理人: | 汤建武 |
地址: | 830026 新疆维吾尔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窗户 相结合 卧式 机组 空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是一种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
技术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既有、新建和在建的各种类型的建筑总面积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随之而产生的问题是高建筑能耗给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巨大负担。
当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型社会的时代主题中,如何降低建筑能耗是关系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课题之一。在建筑节能领域中,暖通空调一直是建筑能耗的大户,通过增强和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从而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进而降低暖通空调的负荷和能耗,一直是建筑节能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相对于外墙和屋面等围护结构而言,普通窗户的保温、隔热及密闭性能要比外墙等围护结构差很多,因此窗户是建筑室内环境保温隔热的薄弱环节。而且由于目前建筑中较多采用通透的飘窗、落地窗,甚至是满布的玻璃幕墙采光设计,窗墙面积比有增大的趋势,因而造成室内常年负荷偏高,暖通空调装机容量增大,更加剧了建筑对能源的过度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克服了现有技术之不足,有效解决了因窗户等透光性围护结构而造成的空调能耗高的问题,其在保证窗户本应具有的良好采光功能的基础之上,增强和改善窗户综合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实现节能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与窗户相结合卧式机组排热空调装置,其建筑围护结构的窗洞内安装有窗户,在窗户的能开启或能关闭的不少于一个窗式保温装置内侧安装有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且与其它窗扇和窗框之间的连接处相互密封,而卧式空气处理机组的新风口通向外侧,卧式空气处理机组的出风口与室内相通;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上有与外侧相通的排风口;窗户内侧有内隔离装置,在该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有导流带孔支撑装置,在该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形成有不少于一层的气流通道为排风空腔,该排风空腔有进风处和排风处,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卧式空气处理机组为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或/和蒸发制冷机组,窗户上安装有能开启或能关闭的窗式保温装置的室内开关装置。
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选择:
在上述蒸发制冷机组内安装有预冷新风的换热器,蒸发填料段的出水口与换热器的进水口相通,换热器的出水口和蒸发填料段的进水口相通。
在上述排风口处安装有排风机。
在上述排风机的进口或出口处设置有常规压缩式制冷机组的冷凝器。
上述进风处的进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排风处的出口位于排风空腔的顶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中部或/和排风空腔的底部或/和排风空腔的侧面,该排风处与排风口相通。
在上述内隔离装置与窗户之间安装有不少一个的导流支撑板。
在上述卧式空气处理机组内有加热送风装置或/和过滤网。
上述室内开关装置为连杆式的。
在上述内隔离装置的朝阳面有反射涂层;或/和,内隔离装置采用可活动的软质材料。
本发明的综合效果为:
空调机组设置在室内窗户内侧的一侧或两侧,有效利用了建筑空间,更容易和建筑结构配合,功能易于实现。通过窗式保温装置开启或关闭,解决了室内外进出口、气流流道的保温问题;
由室内遮阳帘和窗户间形成室内排风通道,通过被动式冷却的方式带走窗户处的部分得热负荷,相应地降低室内负荷,减少室内空调等主动式冷却设备的装机容量及能源消耗;
由于窗户负荷分布不同,通过不同的排风气流组织有效地降低由于窗户日照而形成的室内得热负荷。对于不同朝向的窗户而言,不同时刻由于太阳入射角度和楼层的高度的不同,窗户太阳辐射热量在窗户上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采用不同形式的气流组织方式对应消除窗户处不同数量的得热负荷是本专利的关键。
对室内排风冷量进行合理分级、分梯度的高效利用;
由于有相对充足的侧部设备空间,使得系统动力部件的选择有较大的灵活性,实现设备的优化配置。
可适当减小窗户的透光面积,降低室内负荷;
形成室内外气流交换的入口、出口及流通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向阳,未经于向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02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路径确定方法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具有主动差速功能的电驱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