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设备及供电座和便携式设备的供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1527.X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8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富来正博;八木建史;谷田阳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逸雪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府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设备 供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内置有受电线圈的便携式设备并通过磁感应作用供给电力的便携式设备及供电座和便携式设备的供电方法,特别是涉及以对供电座安装特别指定的便携式设备的状态快速地对便携式设备供给电力的便携式设备及供电座和便携式设备的供电方法。
背景技术
正在开发以下便携式设备和供电座:在供电座载置便携式设备,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从供电座对便携式设备以无接点方式进行电力传输(参考专利文献1)。
在该公报记载的系统中,在便携式设备内置电池,由供电座电力传输的电力对便携式设备的进行电池。该系统使内置有电池的便携式设备载置在作为充电座的供电座上,以磁感应作用方式进行无接点充电。该便携式设备及供电座,从便携式设备向作为充电座的供电座传输ID信号,供电座检测该ID信号,并向供电座的输电线圈供给交流电力,以磁感应作用方式从输电线圈向便携式设备的受电线圈进行电力传输,对内置于便携式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6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供电座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便携式设备、并以磁感应作用方式从供电座的输电线圈向便携式设备的受电线圈进行电力传输的系统中,需要检测便携式设备是否被安装到供电座来向输电线圈提供给交流电力。若以未安装便携式设备的状态向输电线圈供给交流电力,则不仅浪费电力,也存在周围产生交流磁场的弊端。另外,在供电座放置硬币等的电导体的情况下,产生感应电流流过而发热的弊端。为了防止该弊端,供电座检测从便携式设备传输的ID信号,并向输电线圈提供交流电力。然而,在该系统中因为在供电座什么时候放置便携式设备是不确定的,所以供电座需要经常检测是否放置便携式设备、即检测来自便携式设备的ID信号。供电座在连接检测到ID信号时,在未放置便携式设备的状态下,为了进行检测而浪费消耗电力。无端的电力消耗,在一定的周期通过检测便携式设备的ID信号从而能够变少。在该系统中,由于使检测ID信号的时间变短,即,不检测ID信号的空闲状态变长,通过缩短检测ID信号的动作时间从而可进一步减少无端的电力消耗。
可是,以往的便携式设备及供电座接收预先特定的ID信号,并通过判断接收到的ID信号是否是正确的信号,来判断是否放置了特定的便携式设备,因此根据ID信号判断是否放置正规的便携式设备需要时间,难于在未放置便携式设备的状态下减少供电座的平均消耗功率。特别是,在便携式设备是以从供电座进行电力传输的电力将ID信号的传输电路设为工作状态的电路结构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缺点:在输电线圈传输了交流电力之后,进而在ID信号的检测中存在时间延迟,从而浪费的电力消耗变大。在利用磁感应作用以无接点方式进行电力传输的系统中,在未放置便携式设备的状态下不进行电力传输。因此,在该状态下,将消耗功率为0的情况作为理想情况。只是,为了检测放置便携式设备的情况,在现实中无法使消耗功率成为0。因为向便携式设备进行电力传输的供电座的使用台数相当多,所以在未放置便携式设备的状态下如何能减小消耗功率极为重要。
本发明是以进一步解决该缺点为目的而开发的。本发明的重要目的是提供如下的便携式设备及供电座和便携式设备的供电方法:减少在未放置便携式设备的状态下浪费电力消耗,显著节省电力,并对放置了便携式设备的情况进行快速检测来对便携式设备提供电力。
并且,本发明其他的重要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的便携式设备及供电座和便携式设备的供电方法:快速判断正规的便携式设备,并对放置了不是便携式设备的硬币等的导电物的状态也进行精确判断,能够回避导电物发热和反常的供电状态。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以及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15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