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免烧陶粒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2175.X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2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孙家瑛;顾昕;肖天翔;田国东;余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C04B18/3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的辅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免烧陶粒。
背景技术
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在城市化进程中,每天有很多的建筑工地产生大量包括淤泥和泥浆的建筑渣土,此外房屋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陶粒作为保温墙体材料的骨料,然而传统陶粒由粘土烧制而成,首先是从土地中挖粘土来烧制陶粒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且适宜烧制陶粒的粘土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量有限,一旦使用完不容易找到合适的粘土资源;其次是需要烧结,不仅浪费燃料能源,而且在烧制过程中需要排放燃料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而另一方面,现有冶金厂、机械厂等需要排放铝渣粉等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若是回收利用,回收工艺复杂、回收成本较高,若是直接丢弃,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容易对环境及土壤造成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不仅能回收渣土(淤泥、泥浆)和铝渣粉等废弃物、而且能降低制备成本的免烧陶粒。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以铝渣粉、矿渣粉、脱硫石膏、渣土(淤泥、泥浆)等为原材料及少量外加剂的新型陶粒—铝渣粉免烧陶粒,该免烧陶粒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制备:铝渣粉的掺量为3~7‰,矿渣粉40~70%,渣土20~50%,脱硫石膏5~10%,外加剂掺量为1~3%,以上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各种原材料按比例混合、成粒、在20℃、相对湿度95%养护7天以上。
作为优选,所述外加剂是硅酸钠、硫酸钠、硫酸铝盐、硅酸钙、熟石灰、三乙醇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所述渣土是基坑挖掘过程中产生的淤泥和泥浆渣土经100℃烘干磨细后得到的物料,能充分利用渣土等废弃物,利用渣土主要是回收利用渣土中的淤泥、泥浆,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作为优选,所述铝渣粉是电解铝过程中产生的含铝固体废弃物经过烘干、粉磨后得到粉磨细度比表面积大于450 m2/kg的粉料,实现减轻企业排废负担。
作为优选,所述脱硫石膏是烟气脱硫过程中产生的二水石膏,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改善生态环境。
铝渣粉掺量为3~7‰,铝渣粉作为发泡剂使浆体达到均匀发泡效果,如铝渣粉掺量小于3‰,则气泡发生量太小,造成陶粒表观密度过大,如铝渣粉掺量大于7‰,则气泡发生量太多,造成陶粒强度降低;矿渣粉掺量为40~70%,如矿渣粉掺量小于40%,制备得到的免烧陶粒强度达不到要求,如矿渣粉掺量大于70%,容重大,热传导系数大,满足不了免烧陶粒的保温要求;脱硫石膏掺量为5~10%,脱硫石膏作为激发剂,能激发矿渣粉和渣土的水化反应能力,如脱硫石膏掺量小于5%,激发效果不明显,若脱硫石膏掺量大于10%,陶粒强度降低;外加剂掺量为1~3%以下,外加剂掺量大于3%,继续发挥陶粒增强作用有限,但成本增加较大。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可以充分利用渣土(淤泥、泥浆)和铝渣粉等废弃物,而且能降低陶粒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免烧陶粒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制备:铝渣粉的掺量为5‰,矿渣粉65%,渣土25%,脱硫石膏8%,外加剂掺量为1.5%,在20℃、相对湿度95%养护7天以上。
制成的免烧陶粒表观密度550kg/m3,筒压强度1.5MPa。
实施例2
免烧陶粒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制备:铝渣粉的掺量为7‰,矿渣粉60%,渣土30%,脱硫石膏8%,外加剂掺量为1.3%,在20℃、相对湿度95%养护7天以上。
制成的免烧陶粒其表观密度500kg/m3,筒压强度1.3Mpa。
实施例3
免烧陶粒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制备:铝渣粉的掺量为3‰,矿渣粉57%,渣土30%,脱硫石膏10%,外加剂掺量为2.7%,在20℃、相对湿度95%养护7天以上。
制成的免烧陶粒其表观密度610kg/m3,筒压强度2.0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21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