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混沌容错控制的手机保密通信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3355.X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4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孙平;高波;陶立宇;赵明;彭万平;宗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12/02 | 分类号: | H04W12/02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周楠 |
地址: | 11087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容错控制 混沌 加密 保密通信系统 手机 通信技术领域 信息完整性 混沌加密 加密内核 加密算法 序列密码 增加系统 解密 传输 | ||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基于混沌容错控制的手机保密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混沌加密控制,在不增加系统复杂性的前提下,实现对有用信号进行序列密码加密的传输和准确的解密。本发明基于混沌容错控制加密算法,以FPGA芯片作为加密内核,对需要加密的有用信号进行加密,在此基础上,考虑了混沌容错控制,确保了信息完整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错控制,混沌保密通信及通信工程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基于混沌容错控制的手机保密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在生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手机,然而手机的安全问题早已危机四伏,手机信号暴露在大气中,手机通话监听及手机短信被截获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喜欢用手机,却又害怕泄露秘密。
涉及到安全传输的问题时,手机加密的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自1990年混沌同步被发现以来,混沌同步技术就在化学反应、生物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各个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混沌信号自身具有非周期性连续带宽频谱,类似噪声及对初值极端的敏感性,使得它具有不可预测和天然的隐蔽性,因而混沌容错保密通信具有极高的保密度。随着手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手机中的传输非常广泛,手机通信加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手机传输环境复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故障信号,因此需要采用混沌容错控制,来提高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为信息安全提供了新的途径。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混沌容错控制的手机保密通信系统,目的在于利用移动通信网络传输,实现手机系统的混沌保密通信和混沌容错保密通信。
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混沌容错控制的手机保密通信系统,包括手机发送模块和手机接收模块,手机发送模块通过基站与手机接收模块通信连接,其特征在于:手机发送模块包括:手机模块单元、多路选择模块单元、控制模块单元、故障检测单元,故障检测单元连接控制模块单元,控制模块单元连接多路选择模块单元,多路选择模块单元连接手机模块单元或者通过加密模块连接手机模块单元;手机接收模块包括:手机模块单元、控制模块单元、多路选择模块单元、解密模块,手机模块单元连接控制模块单元,控制模块单元连接多路选择模块单元,多路选择模块单元连接解密模块。
手机发送模块中有用信号连接控制模块,故障信号通过故障检测单元连接控制模块,加密信号、容错加密信号和未加密信号均连接手机模块。
手机接收模块中多路选择模块连接接收到的加密信号及未加密信号,接收到的加密信号连接解密模块,解密模块与未加密信号均连接有用信号。
加密模块包括混沌加密模块和混沌容错加密模块。
解密模块为混沌解密模块。
优点及效果: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混沌容错控制的手机保密通信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对于混沌序列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混沌序列密码的设计方法,利用混沌的伪随机性和对初始值的敏感性,研究表明,相差很小的初始值,在一定的时间后,混沌系统的状态出现很大的偏差,使得混沌系统能够作为加密载体;混沌加密与传统的加密方式相比具有实现更简单、抗攻击效果好、隐密性好的特点;
(2)本发明中FPGA带有混沌容错库,在信号传输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控制模块控制FPGA,采用对应的容错控制算法,能够完成系统的性能指标,实现信息的传输接收。混沌容错保密算法根据不同的实际故障,可随时替换,增加了实际运用的效果。可通过JTAG接口随时更新故障库,操作简便,更新方便;利用FPGA芯片实现混沌加密算法的内核,利用数字电路运算速度快的特性,保证其不影响手机系统的传输速度;利用FPGA器件能够快速实现混沌加密算法,集成度高,不影响信息的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工业大学,未经沈阳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33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