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回收新风除湿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4645.6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7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姚永明;倪庆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高科应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 | 分类号: | F24F1/00;F24F12/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09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新风 除湿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排风热回收、利用二次新风带走多余冷凝热的新风除湿机。
背景技术
建筑空调的目的是把室内的余热、余湿排出室外,并提供满足卫生要求的新风。空调系统的负荷有:室内冷负荷、室内湿负荷、新风冷负荷、新风湿负荷。在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中,新风机组承担全部的湿负荷、部分冷负荷,同时满足排CO2、排异味和提供新鲜空气的要求,显热处理设备(如辐射顶板、干盘管)承担余下的冷负荷(室内显热负荷)。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的新风处理机组除湿方式主要有三种:冷冻除湿、溶液除湿和转轮除湿。溶液除湿系统复杂、体积大、溶液存在腐蚀、送风带液;转轮除湿体积大、能耗大;现有的冷冻除湿在处理新风时能效比较低;
本发明就是为提供一种节能、结构紧凑的新风除湿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热回收新风除湿机,该机组应用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中,承担全部的湿负荷、部分冷负荷,对排风进行能量回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当该机组应用于排风量小于新风量的场合时,利用二次新风带走制冷系统的多余冷凝热,提高机组的能效比(COP)。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有关本发明的一种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包括新风除湿系统、回风热回收系统、制冷系统,所述新风除湿系统包括第一新风口、依次设置的表冷器、蒸发器、第二冷凝器、送风机及送风口;所述回风热回收系统包括回风口,依次设置的第一冷凝器、压缩机、排风机及排风口;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膨胀阀以及所述的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压缩机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相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相连接,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与膨胀阀的进口端相连接,膨胀阀的出口端与蒸发器的进口端相连接,蒸发器再连接压缩机;还包括二次新风系统,该二次新风系统与所述回风热回收系统相连接。
所述二次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阀、第二新风口,所述第二新风口与回风系统共同连接于第一冷凝器前。
所述热回收新风除湿机采用上下层结构,所述新风除湿系统位于下层,所述回风热回收系统及二次新风系统位于上层。
所述新风除湿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表冷器和蒸发器下方的接水盘,所述回风热回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冷凝器上方的淋水装置。
所述的第一新风口、送风口、第二新风口、回风口、排风口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分别位于机组的不同侧面。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热回收新风除湿机具有二次新风系统,特别适用于排风量小于新风量的正压送风系统,当回风温度较高或回风量较小时,打开新风调节阀,引入第二新风,增大经过第一冷凝器的风量,降低冷凝温度,提高能效比cop值。
机组采用上下层结构,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同时,机组各风管的接口位置灵活,方便现场风管的布置,节约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热回收新风除湿机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热回收新风除湿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本发明是一种自带冷热源的热回收新风除湿机,机组采用上下层结构,包括四大部分:新风除湿系统、回风热回收系统、二次新风系统、制冷系统。
新风除湿系统位于机组下层,包括第一新风口A、表冷器3、蒸发器5、位于表冷器3和蒸发器5下方的接水盘4、第二冷凝器7、送风机8及送风口B。室外高温高湿的第一新风A从一侧进入,首先经过表冷器3,被降温除湿,预冷后的第一新风A经过蒸发器5被进一步降温除湿,再经过第二冷凝器7加热至送风点,最后经送风机8、送风口B送入室内。表冷器3接(7~12℃)冷冻水,为提供空调系统能效比,也可以接其它空调器出来后的冷冻水(12~16℃),或者直接接高温冷水机组的冷水(16~18℃)。
二次新风系统位于机组上层,包括新风阀9、第二新风口D,所述第二新风口D与回风系统共同连接于第一冷凝器11前,当回风温度较高或回风量较小时,打开新风阀9,从第二新风D引入新风,增大经过第一冷凝器11的风量,降低冷凝温度,提高能效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高科应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高科应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46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