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学可测且使用封帽电极的MEMS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5460.7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6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秦毅恒;薛惠琼;谭振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B81B7/00 | 分类号: | B81B7/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学 使用 电极 mems 封装 结构 | ||
1.一种光学可测且使用封帽电极的MEMS封装结构,其特征是,包括:MEMS结构(8)、承载MEMS结构(8)的衬底(2)、所述MEMS结构(8)和衬底(2)上的封帽(1),所述封帽(1)与衬底(2)之间形成的腔体(20),MEMS结构(8)密封在所述腔体(20)内;所述封帽(1)包括封帽基体(3)、封帽电极(4)、导电凸块(6)及其底部金属层(19),所述封帽电极(4)、导电凸块(6)的底部金属层(19)使用同一层封帽导电层(23)制作;所述封帽基体(3)为对特定光线透明材料,所述封帽导电层(23)为不透明导电材料或透明导电材料;所述封帽电极(4)为分立电极或公共电极,位于封帽(1)内侧,与腔体(20)接触,用于感应MEMS结构(8)的运动;当所述封帽导电层(23)为不透明导电材料时,封帽电极(4)中包含一个或多个位于MEMS结构(8)的上方的透光孔(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可测且使用封帽电极的MEMS封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MEMS结构(8)为在平面内、平面外或平面内外运动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学可测且使用封帽电极的MEMS封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MEMS结构(8)为使用CMOS工艺中的金属与介质层制作的结构,或为使用MEMS工艺制作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学可测且使用封帽电极的MEMS封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衬底(2)上设有衬底基体(17)、MEMS结构(8)、MEMS电极接触板(18)、封帽电极接触板(25);MEMS结构(8)为使用CMOS工艺中的金属与介质层制作的结构,包括CMOS工艺中自上而下的第一介质层(9)、第一金属层(10)、第二介质层(11)、第二金属层(12);MEMS结构(8)中包括由第二金属层(12)形成的MEMS电极(21);位于第二金属层(12)中设有MEMS电极接触板(18);第二金属层(12)与第三金属层(14)之间设有第三介质层(13);在第三金属层(14)中设有封帽电极接触板(25),还能够设有MEMS参考电极(22);公共的封帽电极(4)的电信号由通过导电凸块(6)及其底部金属层(19)引出到衬底(2)上的封帽电极接触板(25),导电凸块(6)及其底部金属层(19)为闭合的环形,位于封帽基体(3)的最外侧边缘,与衬底(2)形成气密键合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光学可测且使用封帽电极的MEMS封装结构,其特征是:在第三金属层(14)中上方设有第四介质层(15),第四介质层(15)中设有凹槽形的导电凸块键合位(16),槽深与封帽(1)上的导电凸块(6)的厚度相同,导电凸块(6)插入所述导电凸块键合位(16);每一个分立的封帽电极(4)的电信号由通过导电凸块(6)及其底部金属层(19)引出到衬底(2)上的封帽电极接触板(25);密封环(7)位于封帽基体(3)最外侧边缘,与衬底(2)形成气密键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学可测且使用封帽电极的MEMS封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衬底(2)上设有衬底基体(17)、MEMS结构(8)、MEMS电极接触板(18)、封帽电极接触板(25)、MEMS工艺结构层(27)、第五介质层(28)及第五金属层(29);所述MEMS工艺结构层(27)设置在衬底基体(17)上;MEMS结构(8)为使用MEMS工艺制作的结构且包括必须的电极结构;MEMS电极接触板(18)由MEMS结构(8)中引出,第五金属层(29)与MEMS工艺结构层(27)之间设有第五介质层(28),封帽电极接触板(25)设置在第五金属层(29)中,第五金属层(29)中还能够设有MEMS参考电极(22);公共的封帽电极(4)的电信号由通过导电凸块(6)及其底部金属层(19)引出到衬底(2)上的封帽电极接触板(25),导电凸块(6)及其底部金属层(19)为闭合的环形,位于封帽基体(3)的最外侧边缘,与衬底(2)形成气密键合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未经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546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