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垃圾焚烧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贴壁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0869.3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6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马晓茜;李龙君;胡志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5/48 | 分类号: | F23G5/4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垃圾 焚烧 水冷 高温 腐蚀 贴壁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止垃圾焚烧炉水冷壁高温腐蚀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防止垃圾焚烧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贴壁风系统。
背景技术
能源开采、高新技术利用的日益完善,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预示着人类科技、经济的进步,但另一方面,生产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固定污染源,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城市垃圾的有效化处理。当前,常规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有三种:填埋法、堆肥法和焚烧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焚烧法以其对垃圾的较高程度的无害化、减容化和资源化,在国内外广泛使用。
随着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不断完善、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大以及人们的环保、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也日益重视垃圾焚烧的安全、效率和环保标准,对于垃圾焚烧项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水冷壁爆管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垃圾发电厂水冷壁爆管对机组设备、电厂和国家财产、人身安全和社会反应都有严重影响,而水冷壁爆管的诱因主要包括飞灰磨损和高温腐蚀,而与飞灰磨损相比,高温腐蚀因其突出的连锁反应对水冷壁减薄乃至爆管影响更加严重,所以防止水冷壁高温腐蚀是防止水冷壁爆管的主要措施。
在已建成的垃圾焚烧炉工程中,空气分层供给技术通过合理配风扩大燃烧空气的影响范围,形成更加强烈的扰流,提高燃烧的均匀性和烟气停留时间,一方面提高了垃圾焚烧的充分性、稳定性和燃烧效率,保障垃圾焚烧的污染物处理率,另一方面还有效防止水冷壁的高温腐蚀。因为水冷壁的高温腐蚀主要取决于水冷壁附近的烟气成分、温度和气氛,而这些因素都与燃烧状况有密切关系。
就我国已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炉而言,解决高温腐蚀的主要措施有敷设防腐材料法、采用耐腐蚀合金、渗铝管材和供入贴壁风的方法。然而,结合目前我国已有垃圾焚烧炉的现状,上述方法仍然不够理想,原因是其所采用的方法都出于尽量减缓高温腐蚀的目的,但时间一长,高温腐蚀的问题依然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防止垃圾焚烧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贴壁风系统,有效解决了因为水冷壁高温腐蚀而导致水冷壁爆管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止垃圾焚烧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的贴壁风系统,包括贴壁风送风装置和颈缩装置;
贴壁风送风装置,包括依次管路连接的烟囱、灰渣泵、可控热交换器、风管和风道,在灰渣泵与可控热交换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温度在线监测仪,在风道上设有流量计和调节气阀;
颈缩装置是对称设置在第一烟道的前墙与后墙内壁上的贴壁风箱,这两个贴壁风箱的对应表面为流线形曲面,流线形曲面的下曲面弧线与前墙、后墙的壁面圆滑过渡;贴壁风箱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风道连通,出风口的出风角度相对于前墙和后墙的壁面夹角为170°~175°,出风口吹出的风沿着前墙和后墙的内壁面形成一层气流层。
贴壁风箱的出风口内并列设置有两块导流板,每块导流板分为三个段面,其中,前两个段面为平面,后一个段面为曲面。
导流板前两个段面之间的夹角为160°~175°。
在前墙与后墙的内壁上、贴壁风箱出风口的上方设有在线烟气成分检测仪。
贴壁风箱与前墙和后墙的接触长度为0.8米~1.5米。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颈缩装置是对称设置在第一烟道的前墙与后墙内壁上的贴壁风箱,这两个贴壁风箱的对应表面为流线形曲面,流线形曲面的下曲面弧线与前墙、后墙的壁面圆滑过渡。这种结构,使得第一烟道内的烟气流通面积不断减小,烟气则加速向第一烟道中间集中,当烟气到达贴壁风箱上方后,烟气流通面积又不断增大,这样一来,前后墙两边的烟气沿着贴壁风箱的轮廓不断攀升涌向水冷壁方向,这时,由于惯性作用,向第一烟道中间集中的烟气中的未燃颗粒还停留在中间或者向两边扩散的速度迟于烟气中的气相物,仍然被气相物裹着,这样既可以缓解未燃颗粒对水冷壁的磨损,又可以防止未燃颗粒在近壁处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08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