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附着力的底漆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1902.4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3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蒲泽攀;叶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长润发涂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01/18 | 分类号: | C09D101/18;C09D167/08;C09D7/1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刘懿 |
地址: | 2015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附着力 底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漆,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附着力的底漆。
背景技术
人类生产和使用油漆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从已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在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就已使用野兽的油脂、树汁与天然颜料等配制原始的涂饰物质,用羽毛、树枝等进行绘画,以达到装饰的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进入铜器时代以后,当时的文明古国在直接利用天然物质配制涂料方面都有不同的进展。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从野生漆树取下天然漆装饰器具以及宫殿、庙宇。到春秋时代就已掌握了熬炼桐油制涂料的技术,战国时代已能用生漆和桐油复配涂料,开创了在涂料中使用助剂的技术,推动涂料发展到一个新时代。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棺和漆器的漆膜坚韧,保护性能优异,充分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使用生漆技术的发展已达到的成熟程度。进入上个世纪,高分子科学理论的重大成就和各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研制成功投入生产,为油漆发展开创了新时代。上世纪20年代研制成功了专门用作涂料的成膜物质的醇酸树脂,从此各种新开发的合成树脂在涂料中很快得到应用,使涂料进入了以合成成膜物质为主的时代。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股复古热潮,有许多中国家庭装修讲求仿古风格,认为这是一种时尚,仿古家具也随潮流而来。仿古家具首先突出的是仿,就是模仿,仿制,另一个就是古,指摹拟古人日常使用的家庭用具,主要指床、柜、桌、椅等。 近年来,随着仿古家具人文价值的逐步凸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仿古实木家具主要在底漆之间采用丽斯着色剂产生古典感。格丽斯着色剂又称仿古漆,是半透明或透明颜料研磨分散在慢干及易于擦拭的油或树脂中,溶解于油脂性溶剂所制成的。它不会溶解下层的胶固底漆及上层二度底漆,其目的在于利用其半透明性以降低亮度,使材面柔和形成对比及阴影效果,产生古典的趣味。但由于格丽斯着色剂干性差,在仿古工艺中通过毛刷干刷涂成,附着力差。由于实木木材大多材质较软,涂层之间又夹入干性差、附着力差的格丽斯涂层,油漆涂层在木材受到外力挤压、碰撞时会发生变形,以及在夏季、冬季四季交替热胀冷缩,漆膜会发生脆裂及脱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高附着力的底漆,能让油漆涂层随木材收缩形变,从而提升其附着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附着力的底漆,按重量份数计,包括:
醇酸树脂 25~55重量份;
硝化棉液 35~65重量份;
溶剂 4~9重量份;
填料 0.5~4重量份。
其中,本发明所述具有高附着力的底漆的固含量为65~75%。
优选地,本发明所述具有高附着力的底漆的固含量为70%。
其中,所述醇酸树脂油度为40~50%,由包括蓖麻油酸、邻苯二甲酸酐和多元醇的原料缩合聚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醇酸树脂油度为44%。
优选地,所述多元醇选自甘油、乙二醇和季戊四醇等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硝化棉液由硝化棉与有机溶剂经溶解、精制、熟化而成,浓度为30~35%。
优选地,所述硝化棉为1/4秒硝化棉。
优选地,所述硝化棉液浓度为35%。
其中,所述溶剂可以为酯类溶剂、芳烃类溶剂、醇醚类溶剂、酮类溶剂或醇类溶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酯类溶剂可以为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碳酸二甲酯或丙二醇甲醚醋酸酯等;芳烃类溶剂可以为甲苯、二甲苯、三甲苯或四甲苯等;醇醚类溶剂可以为乙二醇丙醚、乙二醇丁醚或丙二醇丙醚等;酮类溶剂可以为环己酮或甲乙酮等;醇类溶剂可以为异丙醇、正丁醇或环己醇等。
其中,所述填料选自碳酸钙、滑石粉、硅酸铝、硫酸钙、硫酸钡、二氧化硅、云母和硅酸钙等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具有高附着力的底漆还包括0.5~5重量份的助剂。
其中,所述助剂可以为催干剂、增韧剂、消泡剂、乳化剂、抗结皮剂、流平剂、湿润剂、防腐剂、冻融稳定剂或增稠剂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长润发涂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长润发涂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19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