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车身扭转疲劳测试系统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7036.X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4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玲;刘明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扭转 疲劳 测试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白车身钣金及焊点疲劳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白车身扭转疲劳测试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白车身的疲劳耐久性能是评价整车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汽车品质的一项重要参数。经实践证明,汽车白车身在扭转工况下钣金件和焊点最易发生疲劳,当钣金件和焊点的疲劳寿命低于标准要求时,就会发生钣金件开裂、缝焊、焊点开焊的现象,从而使汽车的使用寿命降低,驾驶员的生命安全也存在严重的隐患。因此,汽车白车身扭转疲劳性能是评价车辆设计可靠性和整车安全性能等的重要指标,针对汽车白车身的扭转疲劳分析则成为在整车开发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车身扭转疲劳测试系统及其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汽车的白车身扭转疲劳测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白车身扭转疲劳测试系统,包括:
一约束子系统,包括一用于对白车身的第一端进行支撑,并能够带动所述白车身发生扭转的前减震器座台架和一用于对白车身的第二端进行支撑的后减震器座台架;以及,
一用于向所述前减震器座台架加载,以驱动所述白车身发生扭转的加载子系统。
优选的,所述前减震器座台架包括:
用于与白车身的第一端活动连接,并对所述白车身的第一端进行支撑的至少两个第一模拟悬架,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模拟悬架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于白车身的第一端的两侧;
一固定于工作台面的刚性支架;
以及,一用于以所述刚性支架为支点在所述YZ平面内摆动,带动所述第一模拟悬架带动白车身的第一端在所述YZ平面内摆动,从而使得所述白车身发生扭转的摆臂;
其中,所述摆臂沿Y轴方向设置于所述工作台面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模拟悬架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摆臂的两端,所述刚性支架设置于所述摆臂的中部,所述YZ平面垂直于所述工作台面。
优选的,所述后减震器座台架包括:
用于与白车身的第二端活动连接,并对所述白车身的第二端进行支撑的至少两个第二模拟悬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模拟悬架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白车身的第二端的两侧;
固定于所述工作台面上的用于支撑所述第二模拟悬架的支撑件,一端与所述第二模拟悬架连接,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工作台面。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
一用于对所述第二模拟悬架起到主支撑作用,并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的主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模拟悬架连接,另一端固设于所述工作台面上;以及,
用于对所述第二模拟悬架起到辅助支撑作用,并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的至少三个辅助支撑杆,至少三个辅助支撑杆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模拟悬架,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工作台面上,且至少三个所述辅助支撑杆沿所述主支撑杆的周向分布于所述主支撑杆的外周,形成一伞状支撑架结构。
优选的,所述加载子系统包括:
一用于向所述摆臂的至少一端施加载荷,以带动所述摆臂以所述刚性支架为支点在所述YZ平面内摆动的加载装置,其与所述摆臂的至少一端连接;
以及,一用于为所述加载装置提供动力的动力装置,与所述加载装置连接。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为用于通过液压控制所述加载装置向所述摆臂施加载荷的液压控制装置,包括一液压机;
所述加载装置包括一用于在所述液压控制装置的液压控制下,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面的表面的方向往复运动,以向所述摆臂施加载荷的液压杆,所述液压杆沿垂直于所述工作台面的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液压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摆臂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加载子系统还包括一用于调整所述液压杆施加于所述摆臂上的载荷的大小的动力调整装置,设置于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和所述加载装置之间。
优选的,所述白车身扭转疲劳测试系统还包括:
用于采集所述白车身的扭转次数信息以及所述白车身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摆动位移量信息的采集装置,设置于所述前减震器座台架的用于与所述白车身活动连接的一端和所述后减震器座台架的用于与所述白车身活动连接的一端;以及,
一用于获取所述采集装置所采集的所述扭转次数信息及所述摆动位移量信息的获取装置,与所述采集装置连接。
为了达到上述目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白车身扭转疲劳测试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70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