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极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7182.2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5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马忠龙;马紫峰;赵正威;苗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中聚电池技术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2/26;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极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领域,涉及一种多极组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越来越向高能量化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等应用外,近几年动力电池应用呈上涨趋势,特别是在电动自行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成为热点。
大容量的塑壳电池一般尺寸都在高300mm、宽600mm以内,厚度在20~60mm范围内。这样的电池如果用一个电芯,即使用叠片方式,极组也很大,这样的电池单极组设计时存在极组叠片时由于极片长、隔膜行程长,而极组卷绕时由于卷针过宽使得多极耳对齐很困难,从而降低极组制造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情况下,极组上的些许缺陷就会造成整个大电池的失效或发生安全问题,因此,实践中总要将极片进行分选,选掉不合格的极片,这样就造成成品率的降低,卷绕方式的极片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再者,大的极组在叠片过程中,隔膜的行程过长,隔膜起皱的可能性很高,难以控制,而且这样的叠片速度很慢,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卧式电池制造工艺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提供一种多极组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多极组电池,包括用于盛放电芯的电池壳壳体,用于封装电池壳壳体的电池壳上盖,所述电池壳上盖包括正负极柱,放置于电池壳壳体中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壳体还包括至少一隔板,所述隔板把所述电池壳壳体分割成至少两个容置空间;所述电芯至少包括两个极组,任一极组包括一正极极耳组和一负极极耳组,所述极组之间由所述极组各自的极耳组通过极组连接部件并联连接,每一极组分别放置于一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极组连接部件与所述电池壳上盖的正负极柱相应连接。
较佳地,所述隔板上部高于所述极组3-5mm,底部高于电池壳壳体底部3-5mm,以便所述极组之间交换电解液。
较佳地,所述隔板与所述电池壳壳体通过一次注塑成型。
较佳地,所述极组通过卷绕或叠片工艺制成。
较佳地,所述极组连接部件为带绝缘膜的导电片,所述极组通过所述极组连接部件采用跨桥焊接的形式与相应的极耳组连接。从而使多个小的极组构成一个比较大的极组,并且克服了大的电芯制作效率低的问题。
较佳地,所述电池壳上盖与所述极柱一次性注塑成型,并带有安全阀。
多极组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电池包括盛放电芯的电池壳壳体,用于封装电池壳壳体的电池壳上盖,所述电池壳上盖包括正负极柱,该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制作一第一极组和一第二级组,所述任一极组包括并排排列的一正极耳组和一负极耳组;
将所述第一极组的所述正极耳组与所述第二极组的所述正极耳组通过极组连接部件并联连接,将所述第一极组的所述负极耳组与所述第二极组的所述负极耳组通过极组连接部件并联连接,形成一电芯,连接所述极组的所述极组连接部件形成所述电芯的正、负极耳;
将所述电芯的正、负极耳与所述电池壳上盖的正、负极柱相应的焊接在一起;
将所述极组的正极、负极极耳组弯折至垂直于所述电芯的极片方向,装入所述电池壳壳体中,所述电池壳壳体还包括至少一隔板,所述隔板把所述电池壳壳体分割成至少两个容置空间,所述电芯的所述第一极组和所述第二极组分别放置于一所述容置空间中。
将所述电池壳上盖密封在所述电池壳壳体之上。
较佳地,所述电池壳壳体为塑壳、钢壳或铝壳的任一种。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将大的极组横向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极组,并保证电池的容量不变,极组变小一方面增加了极组的利用率,降低了因极组不良造成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隔膜叠片时行程降低减少了起皱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电池性能和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多极组电池各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多极组式电池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多极组电池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多极组电池的极组连接部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中聚电池技术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中聚电池技术有限公司;中聚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71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