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研磨棒直径测量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9276.3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2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夏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允可精密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08 | 分类号: | G01B1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33 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研磨 直径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研磨棒直径测量仪。
背景技术:
随着精密轴类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对作为精密轴类零件毛坯料的研磨棒自身精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衡量研磨棒自身精度的关键技术指标有研磨棒的直径、直线度、圆度等,为了适应后续的精密轴类零件的加工,研磨棒直径规格粗细不等,种类繁多;研磨棒一般采用无心磨床对外表面进行磨削加工,以使得加工后的研磨棒具有符合要求的表面粗糙度、圆度及直径等技术指标。
传统研磨棒直径的检测方法,一般采用螺旋测微仪或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由人工采取抽检方式,对研磨棒进行接触式测量。这种方法有如下缺点:
1)接触测量方式,即测量过程中,测量工具必须与研磨棒进行接触,在一个研磨棒上需要在多点进行测量则需要在多点进行接触,以读取多个数据取平均值,才能得到整根研磨棒的实际直径,这种方式难免造成研磨棒表面与测量工具易受磨损,进而影响研磨棒自身品质,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也易受损伤;
2)采取人工测量方式,测量效率低;
3)采取抽检测量方式,仅能在整根研磨棒上通过多次采点测量,取平均值,并通过统计学计算,得到的研磨棒直径实际上并不能真实反映出研磨棒各点实际的直径值,难免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难以作为研磨棒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所要求的可靠度更高的质量控制手段;
4)人工检测,从测量工具中读取数值,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尤其是不同的测量员之间,读数及测量操作均有一定差异,测量误差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研磨棒直径测量仪,它采用非接触测量方式,能自动对研磨棒上的各点进行直径测量,仅需测量员上料、取料和分析测量数据,测量的中间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测量出的研磨棒数据会自动传递到控制系统,并最终显示在测量软件直观显示出来。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电脑组件1、非接触式研磨棒直径测量平台2和控制系统3;电脑组件1与控制系统3连接,控制系统3与非接触式研磨棒直径测量平台2连接,非接触式研磨棒直径测量平台2包含研磨棒远程支撑模块21、精密光学测头22、夹头23、研磨棒自动夹持装置24、直线轴25、信号发生器26和信号接收器27;非接触式研磨棒直径测量平台2的上表面设有直线轴25,研磨棒自动夹持装置24、精密光学测头22和研磨棒远程支撑模块21依次设置在非接触式研磨棒直径测量平台2上,研磨棒自动夹持装置24的一侧设有夹头23,精密光学测头22的一端设有信号发生器26,精密光学测头22的另一侧设有信号接收器27。
本发明测量前,由测量员将研磨棒4从研磨棒自动夹持装置24的一端插入,从另一端的夹头23中穿出,再将研磨棒4的一端穿过研磨棒远程支撑模块21上的轴套,上料完成后,通过控制系统3给夹头23供气,以使夹头23夹紧研磨棒4,通过电脑组件1点击开始测量,则精密光学测头22将开始读取所对应测量点上的直径,并实时将数据传递回控制系统3,随着直线轴25带动研磨棒自动夹持装置24和研磨棒4一起向精密光学测头22方向不断进给,精密光学测头22将不断读取研磨棒4上各点的直径数据,从而有序的测量完研磨棒4上所有经过精密光学测头22的直径;此时,关闭控制系统3停止供应给研磨棒自动夹持装置24的压缩空气,则夹头23将松开研磨棒4,测量员将研磨棒4从研磨棒自动夹持装置24上取下,再让研磨棒自动夹持装置24在直线轴25的带动下归零;归零动作完成后,测量员进行下一根研磨棒的上料及测量动作。
本发明为精密研磨棒直径测量提供了更为科学且适应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所要求的质量控制方法,它采用非接触测量方式,能自动对研磨棒上的各点进行直径测量,仅需测量员上料、取料和分析测量数据,测量的中间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测量出的研磨棒数据会自动传递到控制系统,并最终显示在测量软件直观显示出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非接触式研磨棒直径测量平台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精密光学测头22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允可精密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允可精密工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92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