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高效吸氧剂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12159.2 | 申请日: | 201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8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冯志强;叶原丰;杨晓丽;郝凌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陵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81 | 分类号: | B01D53/81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杨晔隽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高效 吸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高效吸氧剂的配制,属于吸氧封存技术领域,可以用于食品保鲜,产品封存。
背景技术
为了长期保持食品的营养、风味和商品价值人们开展了吸氧剂的研究及应用。据统计,食品中大约有52%是加工食品,48%为易腐食品, 几乎所有的食品都程度不同地需要包装, 而包装的上端空间, 存在大约21%的游离氧, 这些氧可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长霉、生虫、变退色和呈现异味。为了抑制食品变质, 曾采用过某些化学和物理方法, 如化学法的杀菌剂、防腐剂和抗氧剂;物理法的气体置换、真空包装、红外高频或微波杀菌、紫外线或放射线处理等;此外, 也曾采用过臭氧等气体杀菌方法。上述诸法都有一定效果, 但终不能摆脱氧气对食品的影响, 例如真空包装或情性气体置换很难达到食品不变质所要求的去氧程度, 一般来讲, 经真空或气体置换处理的包装,仍含有2~5%的氧气, 这就足以引起食品氧化及微生物和虫类的繁殖。尤其是近几年来, 人们对添加剂的使用的越来越敏感, 有些防腐剂已被禁用。还有些食品保存方法是以降低营养成份和风味来延长贮藏时间的,因此,不能令人满意。利用吸氧剂与食品一起包装除去包装中的氧气, 可达到满意的保存食品的目的。
最初的吸氧剂主要以铁粉为吸氧基础材料,另外加上盐类配成的反应基,其含水量不超过35%,用这种反应基加吸氧成分铁粉配成的产品单位实际吸氧量达到的水平约为100~125ml/g,吸氧速度过快,导致在复配过程中发生损耗,降低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吸氧能力。同时近几年欧美国家禁止进口无机铁系吸氧剂,使得我们必须另外寻找一种吸氧材料,以避开铁粉为主体的配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无机吸氧剂禁止出口和吸氧剂吸氧速度过快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有机高效吸氧剂。其中有机吸氧剂的主要吸氧成分为抗坏血酸(L-VcNa),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在微量的金属离子的存在下,在微热或光的作用下,加速抗坏血酸钠的氧化。本发明所加入的抗坏血酸钠主要是L-抗坏血酸钠,其特征是干燥状态下稳定,吸潮后及在水溶液中缓慢氧化分解,从而达到吸氧的目的。而D-抗坏血酸钠与L-抗坏血酸钠比较,耐热性较差,抗氧化能力较强,因此不容易氧化达到吸氧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有机高效吸氧剂,包括抗坏血酸衍生物、盐类、硅胶和吸水材料,其中各组分的质量含量为:
抗坏血酸衍生物 10%~40%,
盐类 11%~60%,
硅胶 20%~35%,
吸水材料 1%~4%,
吸水材料中吸附水分 15%~45%。
各组分总和为100%。
本发明根据吸水材料的选用不同有以下几种优选方案:
一、吸氧剂包括按以下质量含量配比的组分:抗坏血酸衍生物13%~30%,盐类17%~55%,硅胶15%~40%,硅藻土2%~4%,硅藻土中吸附水分15%~45%。各组分总和为100%。
二、该吸氧剂包括按以下质量含量配比的组分:抗坏血酸衍生物14%~30%,盐类13%~60%,硅胶15%~45%,高分子吸水树脂1.1%~5%,高分子吸水树脂中吸附水分15%~45%。各组分总和为100%。
三、该吸氧剂包括按以下质量含量配比的组分:抗坏血酸衍生物5%~30%,盐类15%~35%,硅胶15%~60% ,白炭黑0.5%~3%,白炭黑中吸附水分15%~45%。各组分总和为100%。
四、该吸氧剂包括按以下质量含量配比的组分:抗坏血酸衍生物 15%~30%,盐类13%~45%,硅胶 15%~50%,高分子吸水树脂和硅藻土1%~6%;其中高分子吸水树脂与硅藻土的质量比为1.5:1,高分子吸水树脂和硅藻土中吸附水分15%~45%。各组分总和为100%。
配方中的抗坏血酸衍生物为基本吸氧成分,优选采用抗坏血酸钠,纯度要求大于99.8%,要求颗粒一般在大于60目,这里用的抗坏血酸钠只能是L-型的(即L-型抗坏血酸钠),实验验证D-型的无法达到效果,同时杂质比较多的时候效果也不佳。
配方中的其他成分为组成反应基,其中盐类选自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钙、亚硫酸盐或硫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单独或者按一定比例复配使用。其中亚硫酸盐或硫酸盐可为亚硫酸钠、硫酸钠、亚硫酸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陵科技学院,未经金陵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21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