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入光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3272.2 | 申请日: | 2012-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14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叶岩溪;周婷;沈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马晓亚 |
地址: | 361101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液晶 显示装置 侧入光 背光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入光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分子并不发光,而是通过液晶分子的转向程度控制通过像素区域的光强度从而实现显示功能。液晶显示装置的光源是安装在液晶显示面板后面的背光单元,背光单元用于为液晶显示面板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背光单元根据光源的设置位置可以分为底入光型和侧入光型。底入光背光单元的光源设置在背光单元导光板的底部,而侧入光背光单元的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侧。侧入光背光单元
现有的背光单元通常使用冷阴极管(CCFL)或外电极荧光灯(EEFL)等荧光管作为背光单元的光源。最近,发光二极管(LED)作为背光单元的光源逐渐成为主流。发光二极管与以往的荧光管相比,具有寿命长,成本低、能耗低、色彩还原性好等优点。
但是,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背光单元容易出现萤火虫现象。图1是现有的侧入光背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背光单元10包括发光二极管11和导光板12。因为发光二极管11作为点光源,其发光区域是锥形的,所以在导光板12的入光侧121,在两个发光二极管发光区域边界相交位置,容易出现暗区(dark space),类似地,在发光二极管发光区域的中心位置,亮度最大,所以容易出现亮区(brightness space)。亮区和暗区的存在会破坏背光单元的发光均匀性,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性能。
虽然,现有技术US7350959 B2采用在导光板入光侧构成凹陷结构的方式试图改善亮度均匀性,但是,采用该结构的背光单元任然存在明显的暗区和亮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入光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提高背光单元的光线分布均匀性优化液晶显示装置的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侧入光背光单元,包括导光板,设置于导光板底部的反射板,设置于导光板侧部的光源模块以及设置于导光板顶部的扩散层和棱镜层;
所述光源模块包括与导光板侧部相对设置的反光组件以及并排设置在放光组件与导光板侧部之间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
所述发光二极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端朝向所述导光板侧部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至少一个发光端朝向所述反光组件的第二发光二级管;
其中,所述反光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反射到第一发光二极管在所述导光板侧部形成暗区中。
优选地,所述反光组件为反光材料形成的平面或曲面。
优选地,所述反光组件在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突起结构。
优选地,所述突起结构为棱锥形、圆锥形或棱台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并列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不发光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不发光的端部相对设置。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侧入光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侧入光背光单元包括导光板,设置于导光板底部的反射板,设置于导光板侧部的光源模块以及设置于导光板顶部的扩散层和棱镜层;
所述光源模块包括与导光板侧部相对设置的反光组件以及并排设置在放光组件与导光板侧部之间的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
所述发光二极管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端朝向所述导光板侧部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和至少一个发光端朝向所述反光组件的第二发光二级管;
其中,所述反光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反射到第一发光二极管在所述导光板侧部形成暗区中。
优选地,所述反光组件为反光材料形成的平面或曲面。
优选地,所述反光组件在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突起结构。
优选地,所述突起结构为棱锥形、圆锥形或棱台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并列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不发光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不发光的端部相对设置。
本发明通过在背光单元中设置反光组件以及面对反光组件的发光二极管,使得背光单元中面向导光板的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形成的暗区得到补偿,从而增强了背光单元的亮度分布均匀性,优化了液晶显示装置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侧入光背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侧入光背光单元的顶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侧入光背光单元的沿A-A’的截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32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