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干扰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210514520.5 | 申请日: | 201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6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锐;余荣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H04L25/03;H04L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9 | 代理人: | 李楠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 干扰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大多数设备到设备(Devie-to-Device,D2D)传输技术中,由于传统终端的天线数量通常只有1到2根,消除干扰的能力有限,因此,D2D通信使用的频谱不同于蜂窝通信的频谱,即D2D与蜂窝通信的频谱相互正交,可以避免相互干扰,但是没有充分发挥终端多天线的能力,对资源的利用率低。
随着天线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移动终端可能具备更多的天线(比如多达8根的天线),这不仅可以提升蜂窝通信的上下行吞吐量,还可以让移动终端复用蜂窝通信的上行频谱进行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D2D通信)。即在同样的频谱中,既有上行用户向基站传输信号,也有D2D发生端向D2D接收端传输数据。
这种共享频谱的做法可以极大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但是也会带来不同模式传输之间的相互干扰。然而借助终端的多天线能力,上述干扰可以在空间维度进行消除。为了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D2D终端还必须具备干扰感知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干扰的方法及装置,可以实现消除上行用户发射的信号对D2D接收端接收到信号的干扰。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干扰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上行用户设备使用的第一子载波携带的第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导频符号,测量所述上行用户设备到D2D接收端的上行干扰信道的干扰信道矩阵;所述第一子载波为D2D发射端和所述上行用户设备共用子载波;
根据所述干扰信道矩阵计算所述上行干扰信道的零空间矩阵;
利用所述零空间矩阵对所述D2D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一子载波接收到的来自D2D发射端的信号进行处理,以消除所述信号中来自所述上行用户设备的干扰信号。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干扰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测量单元,用于根据上行用户设备使用的第一子载波携带的第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导频符号,测量所述上行用户设备到D2D接收端的上行干扰信道的干扰信道矩阵;所述第一子载波为D2D发射端和所述上行用户设备共用子载波,将所述上行干扰信道矩阵发送至计算单元;
计算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测量单元发送的所述干扰信道矩阵,根据所述干扰信道矩阵计算所述上行干扰信道的零空间矩阵,将所述零空间矩阵发送至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计算单元发送所述零空间矩阵,利用所述零空间矩阵对所述D2D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一子载波接收到的来自D2D发射端的信号进行处理,以消除所述信号中来自所述上行用户设备的干扰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上行用户设备使用的第一子载波携带的第一解调参考信号DMRS导频符号,测量所述上行用户设备到D2D接收端的上行干扰信道的干扰信道矩阵;所述第一子载波为D2D发射端和所述上行用户设备共用子载波;根据所述干扰信道矩阵计算所述上行干扰信道的零空间矩阵;利用所述零空间矩阵对所述D2D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一子载波接收到的来自D2D发射端的信号进行处理,以消除所述信号中来自所述上行用户设备的干扰信号。从而当D2D传输复用上行频谱时,D2D发射端可以不需要考虑如何在D2D接收端避免上行用户的干扰,极大简化了D2D传输对上行频谱进行感知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干扰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LTE系统中上行子帧和D2D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处理干扰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为方便叙述,本申请假定蜂窝系统使用的是LTE协议或者LTE协议的演进版本,但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和方法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其他蜂窝系统。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更加清楚,这里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做具体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45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