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制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5004.4 | 申请日: | 2012-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1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小野田祐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顾晋伟;董文国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电池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存在卷绕电极组合件并且然后通过压制扁平化的技术,并且存在公开了这种技术的文献(参考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10-198987(JP2010-198987A))。此外,已有文献公开了在卷绕电极组合件时,将棒状间隔物平行于卷绕的电极组合件的轴心方向插入以在卷绕之后在电极组合件中形成间隔的技术(参考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3-157888(JP2003-157888A))。
在如JP2010-198987A中形成的电极组合件的情况下,在压制期间在电极组合件中产生的应力可集中在一个区域中,结果在电极组合件中可产生折皱和应变。当这种折皱和应变保持存在时,由于充电/放电期间电极组合件的膨胀和收缩,所以电池的形状可能发生变形,并且电池的品质例如体积能量密度和循环特性可能劣化。
另一方面,在根据JP2003-157888A在电极组合件中插入间隔物以在卷绕之后在电极组合件中形成间隔的技术的情况下,因为压制是在电极组合件中插入有间隔物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不可能有效防止在压制期间在电极组合件中产生折皱和应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效防止在电极组合件中产生折皱和应变的电池制造方法。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各方面。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电池制造方法,其包括:围绕卷绕芯轴卷绕电极组合件的卷绕步骤,沿与电极组合件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压制在卷绕步骤中卷绕的电极组合件以形成其中所卷绕的电极组合件沿与所述压制的方向和所述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被扁平化的扁平化形状的扁平化步骤,其中在卷绕步骤中,将棒状间隔物平行于所述轴向方向插入到在围绕卷绕芯轴卷绕电极组合件的过程中卷绕的电极组合件中,和其中在所述卷绕步骤和所述扁平化步骤之间将所述间隔物从所卷绕的电极组合件中拔出。
在前述方面中,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可以将间隔物布置在穿过所述电极组合件的轴心并且垂直于所述扁平化方向的平面上。
此外,在前述方面中,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可以将一组或者更多组的两个间隔物以使每组的两个间隔物相对于所卷绕的电极组合件的轴心对称的方式设置。
此外,在前述方面中,在所述卷绕步骤中,可以将间隔物设置在大致等分所卷绕的电极组合件沿径向方向的厚度的位置处。
本发明的前述方面获得以下效果。
前述方面通过有效地减少电极组合件中的折皱和应变的产生而可以在电极组合件卷绕之后扁平化时的压制期间防止电池的形状发生变形以及电池品质如体积能量密度和循环特性劣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以下详细说明中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优点和技术以及工业重要性,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其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在卷绕步骤中电极组合件被卷绕的状态的图;
图2A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间隔物插入位置和卷绕之前的电极组合件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卷绕之后的电极组合件沿与轴心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横截面的图;
图3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卷绕期间的电极组合件沿与轴心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横截面的图;
图3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在压制之后的电极组合件沿与轴心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横截面的图;
图4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电池制造方法的结果的图;
图5A和5B分别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案的电池制造方法在压制之后的反弹量和折皱水平;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电池制造方法的结果的图;和
图7A和7B分别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案的电池制造方法在压制之后的反弹量和折皱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电池制造方法具有:如图1所示的将待容纳在电池壳(未显示)中的电极组合件21卷绕在卷绕芯轴11的外周上的卷绕步骤、以及如图3A和3B所示的使卷绕的电极组合件21扁平化的扁平化步骤。
电极组合件21通过堆叠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而构造为带状构件,多孔固体的隔离器介于所述正电极板和负电极板之间。如图1中的箭头R所示,在卷绕步骤中,电极组合件21在圆柱形卷绕芯轴11的外周上卷绕多次以形成圆柱形卷绕件,使得圆柱形卷绕件的轴向方向与卷绕芯轴11的轴向方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方向的垂直方向)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50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