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6819.4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8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鄢小征;陈奋;毛宪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H04L9/3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防性 电子 数据 保全 方法 系统 | ||
1.一种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加密上传步骤:客户端数据加密为第一密文后上传到服务端,服务端将第一密文保存至用户库;服务端对用户库里的第一密文进行加密为第二密文后,保存至服务端的公证库;服务端对用户库里的第一密文生成第一校验码,保存至服务端的校验库;
2)下载解密步骤:客户端下载公证库里的第二密文,解密后得到第三密文,并对第三密文生成第二校验码,如果第二校验码与校验库中的第一校验码匹配成功,表示第三密文与第一密文相同,则对第三密文进行解密,获得数据明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客户端数据加密步骤具体为:先用第一密钥对数据进行对称加密得到第一加密数据,然后用第一公钥对第一密钥进行不对称加密第一加密密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服务端对用户库里的第一加密数据再加密的步骤为:先用第二密钥对第一加密数据进行对称加密得到第二加密数据,然后用第二公钥对第二密钥进行不对称加密得到第二加密密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解密时,先用第二私钥对第二加密密钥进行解密得到第二密钥,再用第二密钥对加第二密数据进行解密得到第三加密数据;然后用第一私钥对第一加密密钥进行解密得到第一密钥,再用第一密钥对第三加密数据进行解密,得到数据明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密钥为客户端随机生成的;所述的第二密钥为服务端随机生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进一步还包括:用第三私钥对校验码进行加密为加密校验码;步骤2)进一步还包括用第三公钥对加密校验码进行解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步骤2)进行的过程中,客户端、服务端的时间通过网络时间协议保持实时同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上传第一加密数据、第一加密密钥后,删除客户端上的第一加密数据、第一加密密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解密完成得到数据明文后,删除数据明文、第二加密数据、第三加密数据、第一校验码、第二校验码。
10.一种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户客户端、公证处客户端、服务端,所述的服务端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所述的数据服务器包括用户库、公证库、校验库;
加密上传时,用户客户端把数据加密为第一密文后上传到至用户库;应用服务器对用户库里的第一密文进行加密为第二密文后,保存至公证库;应用服务器对用户库里的第一密文生成第一校验码,保存至校验库;
下载解密时,公证处客户端下载公证库里的第二密文,解密后得到第三密文,并对第三密文生成第二校验码,如果第二校验码与校验库中的第一校验码匹配成功,表示第三密文与第一密文相同,则对第三密文进行解密,获得数据明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服务端还包括CA/RA服务器,用于对用户客户端、公证处客户端的数字证书进行管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预防性电子数据保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服务端还包括NTP服务器,用于数据加密上传过程中,用户客户端、公证处客户端、服务端的时间保持实时同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681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床后尾座的新型锁紧机构
- 下一篇:车轴机加工用转托轴小车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