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全量沟埋还田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18369.2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3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欧阳沁 |
主分类号: | A01B79/00 | 分类号: | A01B79/00;A01D8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全量沟埋 还田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农业生物工程领域的秸秆还田方法,具体是一种可提高腐化速度、有机肥转化率的秸秆全量沟埋还田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的研究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能够快速腐化、产肥率高的问题。传统的秸秆还田只重视秸秆埋藏坑的深度、宽度、间距等,没有对埋藏的温度、湿度、pH值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实际实施时效果不理想。
中国申请号CN200410041004.0,申请公开号CN1593083,该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效安全的秸秆还田利用方法,该发明根据土壤耕作学要求,与土壤免耕、轮耕、休耕有机结合,将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三肥结合,并与稻、麦(油)双套播技术相结合,使秸秆还田利用做到高效安全全量,而且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有一定推广价值。但是这种方法没有对土壤环境作出要求,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土壤。
中国申请号CN 200510122986.0,申请公开号CN1784948,该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麦田秸秆全量还田超高茬免耕抛秧稻作方法,该发明可将斜插入墒沟的麦草和高茬部分全部留在稻田中,通过自然腐解使其全部腐变为可利用的肥料,免去了麦收后的耕地作业工序、省去了耕地费用,实现了全量还田,无需耕、覆将秸秆埋进田里。由于该方法是靠自然腐化,所以完全腐化的时间也很难确定,容易导致影响新作物的生长。
综上,虽然秸秆还田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文献中未见报道可提高腐化速度、有机肥转化率的秸秆全量沟埋还田的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腐化速度、有机肥转化率的秸秆全量沟埋还田的处理方法,可以通过该方法简单方便的实现秸秆的高效率还田。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
首先,秸秆全量沟埋还田是需要一定的土壤环境的,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如果土壤参数不达标,而强行沟埋还田,那么就会导致腐化时间过长等不利影响。所以,在土壤参数不达标的情况下,则不宜采用沟埋还田的方法。
其次,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进行的最佳温度为30-35摄氏度,湿度为20-60%。
然后,秸秆全量沟埋还田的土壤环境的pH值在6.9-7.8之间,最好偏碱性。
接着,为了调整pH值,可以适量添加碳酸氢铵,在促进腐化微生物的快速增殖的同时抑制酸性微生物的过快增殖。碳酸氢铵的加入可以在埋入的时候进行,也可以在埋入后补充添加。为了加快腐化速度,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已经有一定腐化程度的秸秆一同埋入,加快腐化速度。
最后,秸秆埋入的深度为1-20厘米之间,埋入土壤的秸秆的密度为1-15千克每立方米。
由于本发明中对秸秆全量沟埋还田时的土壤环境做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埋入时只要满足相关参数既可以实施沟埋还田,通用率较高,并且保证了快速腐化与有机肥的较高转化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在土壤参数不达标(温度、湿度、pH值不在本发明所述的范围内)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沟埋还田的方法。
、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进行的最佳温度为30-35摄氏度。
、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进行的最佳湿度为20-60%。
、秸秆全量沟埋还田的土壤环境的pH值在6.9-7.8之间,最好偏碱性。
、为了调整pH值,可以适量添加碳酸氢铵,在促进腐化微生物的快速增殖的同时抑制酸性微生物的过快增殖。
、碳酸氢铵的加入可以在埋入的时候进行,也可以在埋入后补充添加。
、碳酸氢铵的加入比例为0.05-1千克每立方米。
、为了加快腐化速度,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已经有一定腐化程度的秸秆一同埋入,加快腐化速度。加入的比例为0.1-0.5千克每立方米。
、秸秆埋入的深度为1-20厘米之间,埋入土壤的秸秆的密度为1-15千克每立方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欧阳沁,未经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欧阳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83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良型的中草药秸秆羊饲料
- 下一篇:形成天然纤维聚合物制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