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炉管道在线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21082.5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3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韩波;阳刚;钱锟;张立华;赵卫华;刘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季申清 |
地址: | 2009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炉 管道 在线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炉管道的检测技术,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高炉管道在线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高炉管道作为高炉系统的主要设备,发生事故频率较高,事故类型多,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测、评估,以对损坏的管道进行维修、替换,达到排除隐患、减小损失的目的。在高炉炼铁系统中,存在诸多不利于现场检测的因素,如:一是长期连续生产,高炉从开炉到大修停炉一直不停地连续运转,仅在设备大型检修或发生事故时才暂停生产,因此,在高炉运行过程中,管道一直处于高温高压等恶劣的环境中。二是高炉规模越来越大型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的增大对管道的输送压力相应的增大,因此要保证高炉的正常运行,对其管道的检测要全面、周期短、准确度高。三是高炉的垂直跨度较大,因此,在检测作业过程中,增加了攀爬的难度,长时间的高空作业对检测人员的要求和作业安全性要求大大提高。
目前对高炉管道的检测必须在停炉状态下才能进行,在停炉后,经过一段时间冷却,待管道表面温度达到常温后,分别进行管道壁测厚(分段检测)、无损探伤(超声检测、射线检测)、金相覆膜等相关的检测项目,以评价管道的使用情况。
目前的高炉管道检测方法的缺点:(1)必须在高炉停炉的状态下进行检测,这使得检测相对被动,在高炉运行过程中不能及时控制高炉管道的状态;(2)目前的检测采用的是全段管道无损探伤和随机抽样性(测厚、金相均为分段进行,随机抽样),这样不仅增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检测的投入成本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检测过程缺少针对性,对无损探伤无法确定及辨别的缺陷可能会漏检,对管道的安全埋下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炉管道在线检测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炉管道在线检测方法,该高炉管道在线检测方法具体步骤为:
A.在高炉正常运行的状态下,采用红外热像仪对高炉进行在线检测,根据高炉管道表面的温度差别,确定高炉管道存在缺陷及损伤的部位;
B.对于步骤A中高炉管道存在缺陷及损伤的部位,采用射线检测仪进行缺陷的无损判定,确定缺陷的性质;
C.对于步骤A中高炉管道存在缺陷及损伤的部位,采用金相分析法对管道的显微组织进行评估;
D.对于步骤A中高炉管道存在缺陷及损伤的部位,采用超声测厚仪对管道管壁厚度进行测量;
E.根据步骤B至步骤D的检测结果,对高炉管道的在线性能进行分析。
所述步骤A的具体步骤为:
A1.根据高炉管道走向、位置将其分为若干个测试段,测试位置与待测测试段处于相同水平面,测试位置对于待测测试段在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的测试范围各为±10°至±30°,待测测试段与测试位置之间的距离为测试段长度的4至10倍;
A2.将测温仪设于测试位置上,测量待测测试段的高炉管道表面温度;
A3.根据高炉管道的表面温度,选择红外热像仪温度测量档位、温度分辨率档位;
A4.将红外热像仪设于测试位置上,对待测测试段的高炉管道进行数据采集;
A5.根据不同温度分辨率下的待测测试段的管道热图像,确认高炉管道存在缺陷处。
所述步骤B的具体步骤为:
B1.将隔热层设于高炉管道的外侧;
B2.射线检测仪以及胶片设于隔热层的相对外侧,其中胶片紧贴在存在缺陷及损伤部位上;
射线检测仪与高炉管道内需探测的部位满足以下的条件:
f≥10d·b2/3;
其中,f为射线检测仪的射线源与待测高炉管道近射线源侧表面之间的距离;d为射线源有效焦点尺寸;b为待测高炉管道中射线源侧表面与胶片之间的距离。
所述步骤C的具体步骤为:
C1.粗磨,用便携式磨抛机去除高炉管道表面的氧化层和锈蚀层,露出金属光泽;
C2.细磨,分别用180目、360目、600目、800目、1000目砂纸对粗磨部位进行细磨,每一道工序以覆盖上一道工序磨痕为准;
C3.抛光,用绒布对高炉管道表面进行抛光,使用2.5μm粒度的金刚石抛光液,使得其表面达到镜面效果;
C4.浸蚀,用棉球蘸取腐蚀剂在抛光表面轻轻擦拭,观察表面颜色有变化时用酒精冲洗,并吹干;
C5.显微镜观察,通过便携式显微镜,现场观察并拍摄照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10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