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22902.2 | 申请日: | 2012-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7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郑文亨;王怡;孙保燕;梁才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8 | 分类号: | F24F7/08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华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12 | 代理人: | 杨雪梅 |
地址: | 541004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装置,具体是一种控制工业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职业健康保护呼声的高涨,人们越来越注意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可是在工业建筑内,工艺生产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需要对工艺车间进行通风。现有技术中,为了控制工业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通常采用局部通风,即在靠近污染源处设置吸气罩,吸气罩通过风管与排风机相连,通过排风机的抽吸作用将污染物吸入排气罩并排出。这种吸气罩只能在紧密靠近污染源等特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对污染的控制,但是,实际的现场条件时常不能满足这些规定,导致这类现有装置失去了对工业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使得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扩散到车间其它区域或其它车间,而在这些区域工作的工人的健康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吸气罩除了污染物控制范围小,污染物的捕集效率也比较低之外,还存在通风量大,能耗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通风量小,对污染物控制范围大,捕集效率高,能有效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又节能的通风装置。
本发明人长年研究通风技术和污染物控制,发现利用吹、吸气流来实现对污染物的局部控制更高效、更节能。就好像用嘴吹蜡烛,很容易就可以将蜡烛吹灭,需要的吹气量也很少,但是如果用嘴的吸气要把蜡烛熄灭的话,需要费很大的劲,用很大的吸气量也不能熄灭蜡烛。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通风装置,包括送风机、送风管、排风机和排风管,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还包括送风静压箱和排风静压箱,送风机的出风口通过送风管与送风静压箱的进风口连接,排风静压箱的出风口通过排风管与排风机的进风口连接。
所述送风静压箱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均流孔板和蜂窝形孔板,蜂窝形孔板设在送风静压箱的出风口。均流孔板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通孔的孔径与开孔率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均流孔板和蜂窝形孔板对进入送风静压箱的空气进行整流,使气流均匀流动。
所述送风机的进风口和排风机的排风口设有百叶调节装置。
所述排风静压箱的吸风口设有挡板,可减小吸风量。
工作时,送风机将新鲜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送风管进入送风静压箱,送风静压箱内的均流孔板对空气进行整流,使气流均匀流动,送风静压箱出风口的蜂窝形孔板对空气进一步整流,使气流近似平行流动,到达工作区,保证劳动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排风机在抽吸作用下将吸入的气流与从送风静压箱出来的平行射流组成连续的吹吸气流。吹吸气流捕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后,在排风机的抽吸作用下进入排风静压箱,经排风管从排风口排出室外。送风和排风装置组成吹、吸式通风装置。
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利用送风射流控制工业污染,对污染物控制范围大,捕集效率高,在达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和保护职业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均流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蜂窝形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风口 2.送风机 3.送风管 4.送风静压箱 5.均流孔板 6.蜂窝形孔板 7.挡板 8.吸风口 9.排风静压箱 10.排风管 11.排风机 12.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通风装置,包括送风机2、送风管3、排风机11和排风管10,还包括送风静压箱4和排风静压箱9,送风机2的出风口通过送风管3与送风静压箱4的进风口连接,排风静压箱4的出风口通过排风管10与排风机11的进风口连接。
送风静压箱4内设有相互连通的均流孔板5和蜂窝形孔板6,蜂窝形孔板6设在送风静压箱4的出风口。均流孔板5和蜂窝形孔6板对进入送风静压箱4的空气进行整流,使气流均匀流动。
送风机2的进风口1和排风机11的排风口12设有百叶调节装装置。
排风静压箱9的吸风口8设有挡板7。
参照图2,均流孔板5设有大小相等且均匀分布的通孔,通孔的孔径与开孔率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参照图3,蜂窝形孔板6设有大小相等且均匀分布的蜂窝形孔,孔的两侧相通,流经均流孔板5的气流可以自由地流过蜂窝形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29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体式锅炉改进结构
- 下一篇:新型铂铑合金多层立体催化网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