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链尼龙树脂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24697.3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45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邓凯桓;胡天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16 | 分类号: | C08G69/16;C08G6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李玉秋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尼龙 树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链尼龙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胺纤维俗称尼龙(Nylon),英文名称Polyamide(简称PA),密度1.15g/cm3;,是分子主链上含有重复酰胺基团—[NHCO]—的热塑性树脂总称。包括脂肪族PA,脂肪-芳香族PA和芳香族PA。其中,脂肪族PA品种多,产量大,应用广泛,其命名由合成单体具体的碳原子数而定。是美国著名化学家卡罗瑟斯和他的科研小组发明的。尼龙,是聚酰胺纤维(锦纶)的一种说法,可制成长纤或短纤。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子和机械等行业的设备部件向轻量化和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开发高流动可快速成型的尼龙材料成为新品开发的热点。在申请号为201110233490.6的中国专利中描述了一种支链尼龙树脂的合成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在尼龙分子中引入枝链结构,使得支链尼龙在力学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熔体流动性和冲击强度较线性尼龙有成倍的提高,有效解决了线性尼龙流动性不好的问题。此专利采用水作引发剂,聚合时间较长,反应温度高,聚合压力高,能耗大,从而使支链尼龙合成成本高,限制了支链尼龙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反应速度快、聚合温度低、生产周期短、物耗能耗低的支链尼龙树脂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链尼龙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己内酰胺单体、催化剂和改性剂混合得到混合物并在200-260℃下进行开环反应后得到支链尼龙。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为磷酸、磷酸酯、亚磷酸酯、和氨基酸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枝化改性剂为端氨基聚醚化合物、端羧基聚醚化合物、聚乙烯亚胺化合物和端氨基聚醚/聚乙烯亚胺混合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的,所述磷酸酯
通式为:R3PO4,
其中R为氢,碳原子个数为1-18的烷基或I式所式的苯基
R1为氢或碳原子个数为1~10的烷基。
优选的,所述氨基酸具有式II所示结构
其中R2为碳原子个数为6~12的烷基。
优选的,所述催化剂添加量为内酰胺单体摩尔含量的0.1~5%。
优选的,所述枝化剂添加量为内酰胺单体摩尔含量的1.0~5%。
优选的,反应温度为200-260℃,反应压力为常压,反应时间为8-10小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链尼龙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内酰胺单体、催化剂和改性剂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所述催化剂为磷酸、磷酸酯、亚磷酸酯、氨基酸中的任意一种;b)将所述第一混合物升温至200~260℃,内酰胺单体进行开环反应后得到第二混合物;c)将所述第二混合物进行缩合聚合反应,得到支链尼龙树脂。本发明通过采用新型复合催化剂,降低开环反应活化能、加快开环反应速率,能快速高效的制备出高流动性和韧性佳的支链尼龙树脂。与现有支链尼龙合成工艺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聚合温度低,生产周期短,工艺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物耗、能耗低,聚合压力小的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催化法制备枝链尼龙6的方法,其关键在于采用磷酸酯类、氨基酸类或此两类中的混合物作为己内酸胺开环反应的催化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链尼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己内酰胺单体、催化剂和改性剂混合得到混合物并在200-260℃下进行开环反应后得到支链尼龙。
具体为:
a)将内酰胺单体、催化剂和改性剂混合得到混合物;所述催化剂为磷酸、磷酸酯、亚磷酸酯和氨基酸中的任意一种;
b)将所述混合物升温至200~260℃,内酰胺单体进行开环反应后得到己内酰胺低聚体;
c)将所述己内酰胺低聚体进行缩合聚合反应,得到支链尼龙树脂。
由于本发明制备的是支链尼龙,所以使用的单体和催化剂需要特殊的选择,尤其是催化剂,能够有效的降低聚合温度,缩短聚合时间,所以使用合适的催化剂是本发明的关键所在。按照本发明,所述催化剂为磷酸、磷酸酯、亚磷酸酯、氨基酸中的任意一种;优选为磷酸酯、亚磷酸酯或磷酸的水溶液。其中所述磷酸酯所述磷酸酯通式为:R3PO4,R为氢、碳原子个数为1~18的烷基或式I所示的苯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46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