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子束二维冷却光学棱镜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30090.6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6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马艳;张万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7/182 | 分类号: | G02B7/182;G02B7/18;G03F7/2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子 二维 冷却 光学 棱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原子光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光学棱镜架,可实现对原子束的横向二维冷却准直。
背景技术
在原子光刻领域中,二维原子光刻的实现需要对原子束进行二维冷却准直,使用二维激光冷却技术可实现原子束的二维冷却准直,激光冷却技术利用了辐射场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效应,具有压缩发散角,不减少原子束通量的优点。
目前,二维激光冷却技术的实现主要有以下两种背景技术:一是在真空室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分别开窗口,从外部引入两对互相垂直的冷却激光束;二是在真空室内加入圆锥形棱镜,激光束在圆锥面上反射,形成多角度的冷却激光束。第一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需要对原有的实验装置作较大改动,增加了开销;第二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激光的入射方向与原子束方向相同,不利于原子光刻后续的沉积实验,并且圆锥棱镜制备的技术难度大。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子束二维冷却光学棱镜架,不仅能实现原子光刻中对原子束的二维冷却准直,而且能为二维原子光刻提供一种实现手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二维冷却光学棱镜架,包括:五棱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第三反射镜,所述三个反射镜分别粘合在五棱镜上且反射面延伸出同侧棱镜外,粘合面为五棱镜使用中光线反射的两个面,以及光线透射的两个面中任意一个面。
进一步,所述五棱镜的中部开设有圆孔以便完全通过原子束,圆孔的大小可根据具体情况留有适当余量。
所述五棱镜与三个反射镜之间是以紫外胶粘合,粘合面为三级抛光;和/或,所述五棱镜与三个反射镜之间使用真空热胶合并在边缘使用紫外胶固定,粘合面为三级抛光。
所述五棱镜的角度公差在10秒以内以保证激光冷却时光束夹角可调至小于1mrad。
所述三个反射镜镀高反膜,反射率大于97%。
所述三个反射镜的尺寸相同,其宽度大于五棱镜的宽度,保证冷却光完全在空气介质中传播,并完全被反射镜反射,形成二维光学黏团;所述五棱镜的宽度指五棱镜两个平行侧面的距离。
所述三个反射镜的宽度与五棱镜的宽度的差值为30mm以上。
所述反射面延伸出同侧棱镜外30mm,和/或,所述圆孔的直径为12mm;和/或,所述五棱镜以及三个反射镜的材料均为石英。
设五棱镜的宽度为c圆孔的中心与第三粘合面的距离为c/2,其投影位于第三粘合面的中心;和/或,
第一粘合面与第三粘合面的夹角为112.5度±5秒,第二粘合面与第一粘合面的夹角为45度±5秒,五棱镜的所有角度公差在10秒以内;反射镜尺寸e比五棱镜尺寸d大30mm±0.1mm,和/或,反射镜与五棱镜相交的相粘合的部分所在的平面镀高反膜;和/或,所述三个粘合面均为三级抛光。
本发明采用五棱镜作为架构,大大地方便了角度和面型的检测,很好的保证了实验的精度。另外,采用三个反射镜直接胶合于棱镜上,且反射面延伸出棱镜外,使得冷却准直激光束经过3个反射镜反射后,最终沿入射光路径反方向出射,并在反射镜之间的自由空间中形成互相垂直的对射光束。根据公知的原理,两对垂直光束即为二维光学黏团,原子束经过黏团时,由于受到辐射压力作用,横向速度减小,发散角被压缩,实现二维冷却准直。因此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可直接在一维准直实验的装置基础上实现二维准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包括:1.能实现原子束的二维冷却准直,为二维原子光刻提供了高准直性的原子源;2.保证了与现有实验装置的兼容性和高度的集成性,无需对真空室进行改造,节约了成本;3.具有扩展性,可为二维原子光刻提供一种实现手段。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原子束二维冷却光学棱镜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1c为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中1.反射镜,2.反射镜,3.反射镜,4.五棱镜,I.第一反射镜胶合面,II.第二反射镜胶合面,III.第三反射镜胶合面。
图2a、2b为本发明应用时,二维冷却对原子束的准直结果:CCD相机拍摄到的荧光图,其中,图2a为冷却后的荧光图像,图2b为未冷却时的荧光图像。
图3a、3b为荧光图像x方向上的强度轮廓曲线图,其中:图3a为冷却后的荧光强度轮廓图,图3b为未冷却时的荧光强度轮廓图。点曲线是图像轮廓,实线是点曲线的拟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00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