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纹枯病转基因水稻的培育及专用载体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530561.3 申请日: 2012-12-11
公开(公告)号: CN102965392A 公开(公告)日: 2013-03-13
发明(设计)人: 储成才;王义琴;刘丰泽;陈帅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5/84 分类号: C12N15/84;C12N1/21;C12N5/10;A01H5/00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
地址: 10010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抗纹枯病 转基因 水稻 培育 专用 载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纹枯病转基因水稻的培育及专用载体。

背景技术

水稻纹枯病(sheath blight)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土传真菌病害。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密植和化肥的大量施用,纹枯病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一般造成15%-20%的减产,严重时可减产60%-70%。

该病属于叶鞘病害,始于植株基部。在水稻群体条件下,一般于分蘖后期至拔节初期和抽穗期前后20天左右形成2个发病高峰,特别是后一个发病高峰,菌丝体不仅快速向植株冠层扩展(纵向扩展),而且迅速横向蔓延,使周围健康植株生病,危害十分严重。病原菌(R.solani kühn)不仅危害叶鞘,而且可致叶片发病或失水枯死,影响群体光合作用,严重时会致茎秆腐烂而成片倒伏、颖壳发病、穗子枯死甚至不能完全抽出,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由于水稻推广品种的抗性水平普遍不理想,迄今为止,生产上对该病的控制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但在当前高肥、大群体和农村轻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常常由于用药不及时或方法不正确,导致防治效果普遍不佳,纹枯病作为主要病害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乃至我国南方稻区的很多地方,该病已上升为水稻第一大病害。

培育抗纹枯病水稻新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纹枯病危害的唯一出路,也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当务之急。随着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为抗病育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个目的是提供GAFP2蛋白或其编码基因或含有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GAFP2蛋白或其编码基因或含有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在调控植物抗病性中的应用;所述GAFP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2或序列表中序列2自N‘末端第29-171位氨基酸残基。

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2由171个氨基酸构成,自氨基末端第1-28位为信号肽,自氨基末端第29-171位为GAFP2蛋白。

上述应用中,所述GAFP2蛋白的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1或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第85-516位核苷酸。

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1由516个核苷酸构成,自5‘末端第1-84位为编码信号肽的基因,自5‘末端第85-516位为编码GAFP2蛋白的基因。

上述应用中,所述调控植物抗病性为提高植物纹枯病抗性;

所述植物为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所述单子叶植物为水稻。水稻的品种名具体为水稻“徐稻3号”。

上述应用中,所述提高植物纹枯病抗性为提高水稻纹枯病抗性;

所述水稻纹枯病具体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为将GAFP2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转基因植物,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纹枯病抗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所述GAFP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2或序列表中序列2自N‘末端第29-171位氨基酸残基。

上述方法中,所述GAFP2蛋白的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1或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第85-516位核苷酸。

上述方法中,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所述单子叶植物为水稻;水稻的品种名具体为水稻“徐稻3号”。

所述纹枯病为水稻纹枯病,所述水稻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

所述GAFP2蛋白的编码基因通过下述第三个目的中的重组载体导入所述目的植物中。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重组载体。

本发明提供的重组载体,为将GAFP2蛋白的编码基因和驱动所述编码基因的启动子插入表达载体得到;所述GAFP2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序列2或序列表中序列2自N‘末端第29-171位氨基酸残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05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