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霉素残留检测试纸条及试纸卡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2077.4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3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邓瑞广;职爱民;杨艳艳;柴书军;李靓;杨继飞;张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558 | 分类号: | G01N33/558;G01N33/57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霉素 残留 检测 试纸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检测金霉素残留的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金霉素残留分析的金标层析检测试纸条及试纸卡。
二、背景技术
金霉素是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TCs)是从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或经半合成制得的抗菌特性和抗菌谱相似的一类碱性广谱抗生素,TCs在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并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性质,1948年M.D.本杰明和M.达格尔自金黄色链丝菌中首先分离出金霉素,1950年和1953年分别获得土霉素和四环素。金霉素不仅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G+)菌和阴性(G-)菌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还对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及某些原虫均有抑制作用。
由于金霉素具有抗菌范围较广、疗效显著、价格便宜等优点,广泛用于在畜禽、水生生物、药物添加剂等产业领域,可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用于防治肠道感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因为滥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等问题,给人类疾病控制和环境控制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另外,食用含金霉素残留的动物食品及其制品后,会引起胃、肠、肝脏的损害、牙齿的染色,以及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生殖毒性,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中毒死亡现象。
金霉素残留的检测方法中理化检测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HPLC)、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ce,CL),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等。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分为微生物法(Microorganism method,M)、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IA)等。但这些方法有的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需要熟练的专业人员操作,操作过程复杂,需要时间较长,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难以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免疫试纸法具有半定量和一定的定量能力,可以提供待测物的初步信息,该法灵敏度高,分析过程简单,是需要优先发展的检测技术,但目前金霉素残留试纸检测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急待研究解决。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现场检测的特异、敏感、快速和简便的金霉素微量残留检测试纸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同权利要求书,暂略。
四、发明技术方案
一种金霉素快速检测试纸条及试纸卡,含有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试纸芯,试纸芯包括衬板以及衬板上依次固定衔接的样品垫、金标结合垫、包被膜和吸水垫,其特征是:所述金标结合垫为吸附金霉素金标抗体的玻璃纤维棉,所述包被膜上设有用金霉素偶联载体蛋白溶液印制的隐形检测印迹,包被膜上还设有用羊抗小鼠IgG、兔抗小鼠IgG或羊抗兔IgG溶液印制的隐形对照印迹。
所述金霉素金标抗体为胶体金标记的金霉素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金霉素偶联载体蛋白为牛血清白蛋白、鸡卵清白蛋白。
所述衬板为硬质塑胶条或不吸水的硬纸条;所述样品垫为玻璃纤维棉、尼龙膜、聚偏二氟乙烯膜或聚酯膜;所述吸水垫为吸水滤纸或滤油纸;所述包被膜为硝酸纤维素膜、纯纤维素膜或羧化纤维素膜。
所述壳体由底座和面盖构成,底座和面盖通过嵌合连在一起,底座上设有放置试纸芯的凹槽,面盖上设有观察窗、加样孔,观察窗与试纸芯的包被膜相对应,加样孔与试纸芯的样品垫相对应。
所述隐形检测印迹和隐形对照印迹排列方式为“︱︱”,或者为“+”,或者为“··”。
五、发明积极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金霉素金标层析检测试纸条及试纸卡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最低检出限可达到符合我国金霉素的限量检测要求。
实现了金霉素残留金标层析的快速检测,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了检测成本。
使用本发明时无需其它额外试剂和仪器,用于现场检测在5min内即可判定检测结果,简便、快速。
试纸条及试纸卡以棕红色线条“︱”显示检测结果,判定依据形象、直观,简单明了,不易出现人为误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20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