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直驱型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32116.0 | 申请日: | 2012-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9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赵升吨;赵永强;范淑琴;刘辰;贾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B60K17/28;B60K17/06;B60K17/16;H02K7/116;H02K1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直驱型 电动汽车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机直驱型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供给的日趋紧张,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内燃式发动机汽车正经受严峻的考验。为了适应当前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驱动功率高和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电动汽车优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从汽车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战略出发,纷纷颁布制定了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大电动汽车的投资力度,积极促进本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我国国内的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汽车生产厂家争相进行电动汽车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随着电机技术的发展,用于电动车的电机及其驱动、传动系统越来越多。考虑到电机本身特性和汽车行驶工况的复杂性,电动汽车在驱动车轮和电机之间布置变速器、离合器、传动轴、联轴器等,以满足汽车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动力性和通过性需求。因此,使得整车的驱动传动系统体积大、结构复杂、传动效率低、可靠性低,而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直驱型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实现电动汽车驱动装置的微型化、高可靠性,降低动力传递的功率损耗,简化传动结构,降低电动汽车的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直驱型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包括一个电机7、一个编码器8、一个主减速器、一个差速器3、一个桥壳2、两个半轴1和两个驱动车轮10,电动汽车采用后桥驱动形式;所述的电机7采用圆盘式结构,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为电机前端盖7-1,中段为电机外壳7-2,后段为电机后端盖7-4;电机前端盖7-1和电机后端盖7-4采用圆盘法兰结构,电机外壳7-2采用截面的内侧为圆面外侧加散热翅的空心筒形结构;电机前端盖7-1和电机后端盖7-4的端面上各有一法兰止口,法兰止口和电机外壳7-2的内侧圆面相配合;通过螺栓螺母组7-8将电机前端盖7-1和电机后端盖7-4连接在电机外壳7-2的两个端面上,螺栓螺母组7-8的螺栓位于电机外壳7-2的相邻两个散热翅的槽中,电机转子7-9通过键固定在电机轴7-5上;编码器8由编码器转子8-2和编码器定子8-1组成,编码器定子8-1与编码器转子8-2同轴,且布置在编码器转子8-2的径向外侧;编码器定子8-1连接在电机后端盖7-4的外端面;编码器转子8-2连接在电机轴7-5的末端,并随电机轴7-5一起转动;电机前端盖7-1与主减速器壳6做成一体,通过螺栓固定在桥壳2上;主减速器由主动齿轮5和与之啮合的从动齿轮4组成,主动齿轮5的轴和电机轴7-5做成一体,电机转子7-9随电机轴7-5和主动齿轮5一起转动;主减速器的从动齿轮4与差速器壳3-1连接在一起,带动差速器3运动;差速器3由差速器壳3-1、四个行星轮3-2、两个半轴齿轮3-3、一个十字轴3-4组成,十字轴3-4的四个轴与差速器壳3-1连接,四个行星轮3-2空套在十字轴3-4的四个轴上,两个半轴齿轮3-3分别与四个行星轮3-2啮合;差速器壳3-1经轴承安装在桥壳2上;由主减速器6传递过来的电机动力经差速器3的两个半轴齿轮3-3传递给两个半轴1,两个半轴1从桥壳2中穿出,并带动两侧的两个驱动车轮10转动。
所述的编码器定子8-1连接在电机前端盖7-1上,编码器转子8-2连接在电机轴7-5端,用键与电机轴7-5周向固定连接;编码器进线口8-3开设在编码器定子8-1外壳径向靠近电机前端盖7-1位置。
电机后端盖7-4的端面上开有电机进线口7-7,电机电源线从电机进线口7-7引入电机7内。
本发明采用电机直驱技术,将电机与汽车驱动桥的主减速器相结合,在提高电动汽车动力性、制动性的同时,大大简化了电动汽车的传动系统。本装置具有结构紧凑,对电机控制要求低,使用维护方便,传动可靠等优点,非常适合在电动汽车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电机壳截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21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