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呼吸道感染治疗仪及主动热疗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32639.5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4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彭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N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呼吸道 感染 治疗 主动 疗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呼吸道感染治疗设备。
背景技术
一、伤风、感冒表现在呼吸道感染,如果感染比较轻微就会流鼻涕、打喷嚏,感染严重就会咳嗽、头痛、腰痛、全身无力、高烧、扁桃体肿大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也有生命危险。
二、一般的医生就是打吊针三到五天才能好转,目前多用六代的头孢,退烧的、止咳等药物,一般要花费几百元到千元不等,而且药物用多会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
三、老一辈的人也有一种传统的被动热疗法:不打针不吃药,在床上睡一觉过一夜就全好了,速度快效果好,但是睡觉时需要用几条绵被盖住保暖再喝点热开水在出汗的情况下才行,在闷汗的情况下人感觉很不舒服。一般的感冒我也是采用这种方法,但是我作了改进:在上床前也吃一些感冒药,效果更好。但是,医生极力反对这种闷汗的做法,事实上,这样做有极少数情况会危及生命。
发明内容
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克服医院疗程长、费用高、药物有副作用的缺点,克服传统的被动热疗法的不舒服和有危及生命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主动热疗的呼吸道感染治疗仪。
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
1、一种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法,其特征是采用主动热疗法即:主动加热吸入的空气的方法使呼吸道表面温度提高到40℃—45℃,提高了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抑制了病原体,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发明呼吸道感染治疗仪,见图1,利用了上述主动热疗方法,由呼吸接口(1)、热室(2)、控制室(3)组成。呼吸接口(1)中的呼吸传感器(6)将吸气信号,传向控制室(3)中的控制电路,驱动热室(2)内的发热体(14)工作,呼气控制信号使发热体停止工作,实现了吸气时加热呼气时停止加热的功能。
呼吸接口的组成见图2和图3,它是由接口外壳(7)、单向气阀(4)、单向气阀(5)、呼吸传感器(6)组成,将呼吸传感器(6)安装在单向气阀(4)中,热的空气从单向气阀(5)进入呼吸接口,呼出的空气从单向气阀(4)流出。
单向气阀见图4,它是由气阀盖(8)、阀门限(9)、气阀底座(10)、阀门(11)组成,阀门(11)在阀门限之内,气阀盖(8)、阀门限(9)、气阀底座(10)粘成一个整体,阀门(11)周围有六个缺口正好限制在阀门限(9)六根竖柱上,只能上下移动不能转动,阀门的上面有一挡板是控制呼吸传感器的工作状态的装置,阀门的尺寸以正好在阀门限内重力作用下不能移动,在进出气流流过时能可靠动作为准,单向气阀(4)内部安装呼吸传感器。
呼吸传感器(6)见图8,是由高亮度发光二极管(19)和光敏电阻(20)安装在U型呼吸传感器外壳的两个臂内,中间的凹槽是让阀门上的挡板来控制光线是否挡住从而实现吸气时加热呼气时停止加热的功能。
热室(2)见图5,它是由热室外壳(12)、外层隔热管(13)、内层隔热管(13)、发热体(14)、端盖(15)组成,其中内外层隔热管同轴套紧于热室外壳和端盖上的两个5mm高的圆环内,发热体位于内层隔热管内部。 热室外壳(12)为圆桶形,其底部中间有一通气孔,用于安装单向气阀(5)使热空气进入呼吸接口中,其底部有两个高度5mm的圆环用于将两个隔热管套装在圆环内。 隔热管(13)使用云母管,外层隔热管呼吸接口端和内层隔热管的端盖端有一些通气孔(16)可让冷空气进入内层,两端正好紧套在热室外壳和端盖的两个圆环内。 发热体(14),是由发热体由电阻丝(17)和云母片(18)组成,用云母片作骨架,两端用铁片夹紧,横截面成十字形,每块云母片打有两行圆孔用于将螺旋形电阻丝穿过,发热体位于内层隔热管内部。 端盖(15),四周呈圆周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通气孔,这些小通气孔位于外层隔管外和热室外壳内,让冷空气进入热室外壳和外层隔热管之间的通道,端盖内侧与热室外壳的底部相应位置也有两个高度5mm圆环用于套装隔热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彭,未经杨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26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