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3732.8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7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秦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弱 管束 振动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换热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等行业,通过换热器实现高低温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从而达到加热冷流体或冷却热流体的目的。管壳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换热器形式,该类型换热器工作时冷热流体分别在管程或壳程中流动,实现间接热交换。换热器工作过程中在换热管内外存在复杂的流场,由于流动旋涡脱落、紊流抖振、弹性激振、脉动诱发、共振等因素,往往会引起换热管束的振动。微弱的振动可以强化传热,对设备影响较小,但当管束振动较大时,则会造成换热管开焊、开裂、泄露、脱落,应力疲劳失效,材料缺陷扩大等,换热器使用寿命下降。因此,如何减弱换热管束振动是换热器设计、制造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换热管与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是垂直的,通过设置较为合理的管板、挡板、折流板及管束的配合结构,从而在换热管外形成较为合理的流场,减弱管束振动。但是在某些场合下,管内流场往往是引起管束振动的主要原因,例如管内冷凝的卧式管壳式换热器,工作过程中卧式管内产生冷凝液体,冷凝液部分地充满管内空间,阻碍了未凝气体的流动,两相流体剧烈碰撞、流动,造成换热管振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方法往往难以达到减弱换热管束振动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包括前管板、后管板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插接在所述前管板和后管板上,所述换热管倾斜设置,所述换热管靠近所述前管板的一端高于靠近所述后管板的一端。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中,所述换热管的倾斜角度为1~5°。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中,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前管板和后管板密封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中,所述换热管与所述前管板和后管板密封焊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中,所述换热管为光管、翅片管或螺旋管。
实施本发明的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换热管靠近前管板的一端为进口端,靠近后管板的一端为出口端,进口端高于出口端,换热管沿流动方向向下倾斜,换热管内的冷凝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前流动,改变了管束水平布置时冷凝液依靠未凝气体推动而向前流动的状况,管内两相流流场得以改变,促进了管内冷凝液的流动,减弱了工作过程中的管束振动,避免因管束振动过大造成设备损坏,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同时本发明的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可减弱管束振动的换热器包括前管板1、后管板3和换热管2。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插接在前管板1和后管板3上,前管板1和后管板3上设有相应的安装孔。换热管2靠近前管板1的一端为进口端,靠近后管板3的一端为出口端,流体介质通过进口端进入换热管2内并从出口端流出,图1中的箭头即为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换热管2是倾斜设置的,换热管2靠近前管板1的一端高于靠近后管板3的一端,即换热管2的进口端高于出口端。换热管2沿流动方向向下倾斜,换热管2内的流体介质冷凝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前流动,改变了管束水平布置时冷凝液依靠未凝气体推动而向前流动的状况,管内两相流流场得以改变,促进了管内冷凝液的流动,减弱了工作过程中的管束振动,避免因管束振动过大造成设备损坏,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同时本发明的可减弱换热管2管束振动的换热器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并且换热管2形式适应性广,可为光管、翅片管、螺旋管等,换热管2管束之间仍可采用30°、60°或90°进行排列。
优选的,换热管2的倾斜角度a为1~5°,即换热管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本实施例中的前管板1和后管板3都是竖直设置的,换热管2与前管板1或后管板3的夹角为85~89°。换热管2的倾斜角度a不小于1°,可以保证换热管2内的冷凝液流动顺畅,换热管2的倾斜角度a不大于5°,方便在前管板1和后管板3上开设相应的安装孔,并且安装易于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37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