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及其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33930.4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1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是溪明;张富县;査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G01B11/1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07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灵敏度 量程 应力 应变 传感 光缆 及其 监测 方法 | ||
1.一种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护层(1)和插设在所述外护层(1)内的绞合结构加强构件(2)、半紧套传感单元(3)和松套传感单元(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绞合结构加强构件(2)用于控制测试灵敏度,半紧套传感单元(3)用于精密监测,松套传感单元(4)用于增加应力应变传感光缆量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绞合结构加强构件(2)的绞合节径比范围在40~100之间;绞合元件数量为2~7根,单根元件的直径为0.4~1.2mm,绞合形式为同心绞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紧套传感单元(3)由内及外依次为1-4根第一传感光纤(31)、阻水材料和光纤束管(33);所述松套传感单元(4)由内及外依次为4-12根第二传感光纤(41)、阻水材料、PBT松套管(43)和外铠装层(4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松套传感单元(4)中的第二传感光纤(41)的余长范围为应力应变传感光缆长度的0.2%~0.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第二传感光纤(41)的监测范围的下限值大于第一传感光纤(31)的监测范围的下限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一传感光纤(31)的监测范围的上限值,第二传感光纤(41)的监测范围的上限值大于第一传感光纤(31)的监测范围的上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2)、半紧套传感单元(3)和松套传感单元(4)平行放置。
8.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灵敏度宽量程应力应变传感光缆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应力应变传感光缆受力发生应变时,首先半紧套传感单元(3)内的第一传感光纤(31)监测应变;在该工作阶段,松套传感单元(4)内的第二传感光纤(41)因存在余长并未发生应变,而绞合结构加强构件(2)随着应力应变传感光缆的受力逐渐伸展;
第二传感光纤(41)的监测范围的下限值大于第一传感光纤(31)的监测范围的下限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一传感光纤(31)的监测范围的上限值,第二传感光纤(41)的监测范围的上限值大于第一传感光纤(31)的监测范围的上限值;当半紧套传感单元(3)内的第一传感光纤(31)在其监测范围内或到达监测范围上限时,松套传感单元(4)内的第二传感光纤(41)余长正好被应变所抵消,松套管传感单元内的第二传感光纤(41)没有余长之后,开始监测应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传感光纤(31)的应变监测范围为0~0.5%,第二传感光纤(41)的应变监测范围为0.3%~1.0%。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绞合结构加强构件(2)在第一传感光纤(31)监测范围内,随着应力应变传感光缆的受力而逐渐伸展,但不承受应力应变传感光缆承受的主要作用力;在第二传感光纤(41)的监测范围内,绞合加强构件随着应力应变传感光缆的受力继续伸展达到极限,且开始承受应力应变传感光缆承受的主要作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西电集团公司,未经中国西电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393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热玻璃盖
- 下一篇: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