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加热管安装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4283.9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7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肖进;李中泰;李维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F01M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闫晓燕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 机油 底壳加 热管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加热管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北方寒冷地区,车用发动机油底壳内需要加装预热管,通过管口连接结构与外部的热水管路进行连接,使热水在预热管与外部加热系统之间循环流动来对机油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冷启动性能。加热管管身通过支架固定在油底壳内,管口则通过油底壳1侧壁上开好的两个圆孔与外界加热系统相连。管口的固定是由一个卡套式管接头连接结构来进行的。由于是以水为介质对机油进行加热,所以密封性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密封不好,水进入机油就会对发动机造成严重的损坏。现阶段使用的卡套式管接头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先是卡套管接头体有螺纹的一端插入油底壳侧壁上的圆孔,加热管的管口再插入卡套管接头的内孔,并和卡套管接头内孔中的凹台贴合,卡套管接头体通过六角螺母固定在油底壳侧壁上,油底壳侧壁两边各有一个复合密封垫圈来对油底壳内的机油进行密封,衬板是一个金属平板,用来加强油底壳侧壁上的强度。卡套的外锥面和卡套管接头体后端管孔的内锥面配合,卡套螺母内锥面和卡套尾部外锥面贴合,通过拧紧卡套螺母使卡套内刃口切入到加热管外壁。卡套管接头体外部则通过胶管和加热系统相连。加热管内水的密封则主要通过卡套及卡套管接头体的锥面密封来保证。这种密封要求各部分零件配合良好、形位公差及尺寸公差要求高,且装配工艺复杂,对卡套螺母的拧紧力矩、次数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装配完成后需要对产品密封性进行100%的检验,成本高,风险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安装和装配难度降低的发动机油底壳加热管安装结构的技术方案,采用本技术方案使之能够转移加热管内水的泄漏点,将可能在油底壳内的水的泄漏转移到油底壳外,这样即使发生泄漏,油底壳内的机油中也不会有水,同时对加热性能没有任何影响,从而保障发动机安全运行,降低了发动机损坏的风险。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加热管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在油底壳侧壁孔上的卡套管接头体、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贯穿卡套管接头体内孔并为外伸,所述加热管的外伸端探出所述卡套管接头体并能够与胶管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具体特点还有,上述加热管外伸端的外圆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有胶管通过卡箍卡在加热管外伸端上的凹槽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稍微改变加热管口处的结构和长度以及卡套管接头体的结构,实现转移加热管内水的泄漏点,将可能在油底壳内发生的水的泄漏转移到油底壳外,这样即使发生泄漏,油底壳内的机油中也不会有水,同时对加热性能没有任何影响,结构简单,易实现,减小了装配难度,降低了发动机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的发动机油底壳加热管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发动机油底壳加热管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底壳,2、加热管,3、卡套管接头体,4、衬板,5、卡套,6、卡套螺母,7、六角螺母,8、复合密封垫圈,9、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如附图,一种发动机油底壳加热管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在油底壳1侧壁孔上的卡套管接头体3、加热管2,所述加热管2贯穿卡套管接头体3内孔并为外伸,所述加热管3的外伸端探出所述卡套管接头体1并能够与胶管固定连接。加热管2外伸端的外圆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9,所述胶管通过卡箍卡在外伸端上的凹槽9处。卡套管接头体3通过六角螺母7固定在油底壳1侧壁上,油底壳1侧壁两边各用一个复合密封垫圈8来对油底壳1内的机油进行密封,衬板4是一个金属平板,紧贴在油底壳1的侧壁上用来加强侧壁的强度。卡套5的外锥面和卡套管接头体3后端管孔的内锥面配合,卡套螺母6内锥面和卡套5尾部外锥面配合,通过拧紧卡套螺母6使卡套5内刃口切入到加热管2外壁。加热管2的管口通过胶管与外部加热系统相连,胶管用卡箍卡在管口凹槽9处。
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42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