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角履带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34382.7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3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樊坤声 | 申请(专利权)人: | 樊坤声 |
主分类号: | B62D55/08 | 分类号: | B62D5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角 履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特别是一种三角履带轮。
背景技术
现今车辆(小轿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救援车、救灾车等各种车辆)从行走方式大致可分为轮式和履带式这两种,轮式车辆在松软的农田、泥泞的道路及雨雪天气等恶劣环境下,往往无法正常行驶;另一方便,在农村由于路面凹凸不平,经常致使车辆的车轮凹陷在坑中,无法拔出,眼看着履带车在田间地头驰骋,只有望洋兴叹,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履带式车辆其灵活性较差,不能满足其在农田中干活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可以防滑防陷的三角履带轮。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是实现的,一种三角履带轮,包括车轮和履带,所述车轮中心处设有车轮轴,其特点是:所述车轮外套有防滑轮,防滑轮通过锁紧扣与车轮固定连接,所述锁紧扣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防滑轮的内圈上,所述防滑轮外圈上设有轮齿,所述履带上设有与轮齿配合的通孔;所述车轮外侧设有由伸缩杆构成的三角支撑架,在三角支撑架的三个顶点处均设有一个与车轮轴平行设置的从动轮轴,从动轮轴上各铰接有一个从动轮,所述三个从动轮和防滑轮均通过内切的方式设置在履带上。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所述伸缩杆包括设置在两根外套管之间的内套管,内套管上套装有缓冲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铰接在三角支撑架三个顶点处的从动轮,使得车轮在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具有更好的行走能力,不会凹陷其中;利用外套在车轮上的防滑轮,可以防止车辆打滑;通过与防滑轮配合的履带可将轮式车辆改造成履带式车辆,不仅超过了一般履带车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还提高了车辆的通过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地理解本发明,而不构成其权力的限制。
实施例1,参照图1,一种三角履带轮,包括车轮和履带1,所述车轮中心处设有车轮轴,所述车轮外套有防滑轮2,防滑轮2通过锁紧扣7与车轮固定连接,所述锁紧扣7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防滑轮2的内圈上,所述防滑轮2外圈上设有轮齿3,所述履带1上设有与轮齿3配合的通孔;所述车轮外侧设有由伸缩杆构成的三角支撑架4,在三角支撑架4的三个顶点处均设有一个与车轮轴平行设置的从动轮轴,从动轮轴上各铰接有一个从动轮5,所述三个从动轮5和防滑轮2均通过内切的方式设置在履带1上。
实施例2,实施例1所述的三角履带轮中:所述伸缩杆包括设置在两根外套管之间的内套管,内套管上套装有缓冲弹簧6。所述三角支撑架4由三根伸缩杆构成,每根伸缩杆都设有两根外套管和一根内套管,两根外套管设置在内套管的两端,并可以在内套管上滑动,所述内套管上外套有一根缓冲弹簧6,缓冲弹簧6的一端与设置在内套管一端的外套管相连,缓冲弹簧6的另一端与设置在内套管另一端的外套管相连,在车辆行驶到颠簸路段时,利用缓冲弹簧6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所述锁紧扣7设有八个,防滑轮2通过锁紧扣7与车轮固定相连,所以车轮在转动时就会带动防滑轮2一起转动,防滑轮2上的轮齿3就会穿过通孔,带动履带1转动,使得车辆前进。
本发明在车辆行走时始终有两个从动轮5与地面接触,增大了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这样,就可以增大摩擦力,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另一方面在遇到坑陷时,因为三个从动轮5均与其对应的从动轮轴铰接,所以处于三角支撑架4下顶点前端的从动轮就可以自动填补坑陷,使车辆不易产生颠簸。由于车辆继续行走,使得原本处于三角支撑架4顶部的那个从动轮与地面接触并且转换到了三角支撑架4前部的下顶点处,而一开始处于三角支撑架4下顶点后部的从动轮就转换到了三角支撑架4的上顶部处,而自动填补坑陷的从动轮就转换到了三角支撑架4后部的下顶点处。当再遇坑陷时,三个从动轮5就会依此交替转换。所述三个从动轮5上还设有锁死装置,车辆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对从动轮进行锁死,使其只能在一定的角度内摆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樊坤声,未经樊坤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43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