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促进农作物秸秆高效腐熟的添加剂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5358.5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6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翟修彩;李忠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F11/08 | 分类号: | C05F11/08;C05F1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唐循文 |
地址: | 210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促进 农作物 秸秆 高效 腐熟 添加剂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秸秆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农作物秸秆高效腐熟的添加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据调查,我国每年未被利用的秸秆资源约为2.15亿吨,约占可收集秸秆资源量的1/3,然而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及有机物,被丢弃的秸秆就是流失的固体资源,而通过堆肥技术将秸秆制成有机肥是应对其过剩的有效手段,因此,需要探究一套高效秸秆腐熟的技术方案,以期缓解秸秆浪费的同时,达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研究表明,添加剂可以调节堆肥的理化性质,牟克珺等【牟克珺,王平.调理剂在猪粪秸秆堆肥中的保氮效果.广东农业科学,2008】研究显示,以FeSO4为添加剂处理的猪粪秸秆堆肥全氮含量较对照增加5.3%,NO3-1-N含量增加969.0mg.kg-1,可显著提高堆肥质量。FeSO4俗称绿矾,可与堆肥过程中产生的(NH4)2CO3生成稳定的铁复铵盐,具有明显的保氮和除臭作用,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目前关于FeSO4添加剂的研究中,主要以禽畜粪便为堆肥物料,然而FeSO4的用量范围及其协同EM菌剂、尿素制成添加剂的报道较少,且未见FeSO4在单纯秸秆堆肥中的应用,可见,FeSO4对促进秸秆高效腐熟的效果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针对当前农作物秸秆被焚烧废弃的现状,提供一种由菌剂、尿素和FeSO4组成的添加剂,及其促进秸秆高效腐熟的方法和在处理花生或水稻秸秆中的应用。
技术方案:促进农作物秸秆高效腐熟的添加剂,以秸秆重量为参照,EM菌原液占秸秆重量的2%,尿素占秸秆重量的0.75%~2.1%,FeSO4占秸秆重量的1%~5%。
促进农作物秸秆高效腐熟的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先将秸秆粉碎,加入占秸秆重量2%的EM菌原液和1%~5%的FeSO4,混匀后加尿素调节C/N至20~30,蒸馏水调节混合体系的含水量至60~70%wt,25~30℃培养箱通风培养50~60天,每隔两天翻捣通气一次,并维持混合体系的含水量。
所述添加剂在处理花生秸秆或水稻秸秆中的应用。
处理花生秸秆时,所述FeSO4的添加量为秸秆重量的1%~3%,EM菌原液的用量为秸秆重量的2%,尿素的用量为秸秆重量的0.75%。
处理水稻秸秆时,所述FeSO4的添加量为秸秆重量的3%~5%,EM菌原液的用量为秸秆重量的2%,尿素的用量为秸秆重量的2.1%。
有益效果:本试验采用花生或水稻秸秆为原料,商业EM菌原液为供试菌剂(EM菌主要成分是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和芽孢杆菌及蛋白质、氨基酸、生物酶、果糖核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等生长因子,总菌数≥1010cfu·mL-1),再分别添加不同水平FeSO4,在恒温、通气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水平FeSO4对秸秆高效腐熟的促进效果,为秸秆的好氧堆肥提供适宜的化学添加剂和添加量,以期提高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花生秸秆处理过程中:
在所有花生秸秆腐解产物中,占秸秆重量1%FeSO4、3%FeSO4处理的pH呈微碱性,且颜色、气味呈明显的物理腐熟特征;低量FeSO4对提高花生秸秆腐解产物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大,适宜的用量为1%~3%;另外,施加占秸秆重量1%~3%FeSO4在秸秆腐解过程中保氮除臭,多角度加速腐解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可促进腐解产物腐殖酸的形成,并对腐殖酸品质具有提升效果,再配合调控含水量、温度和通风改善体系环境,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从结果还得知,以FeSO4为添加剂的秸秆腐解产物均可达到腐熟无害化标准。综合比较,添加占秸秆重量2%的EM菌剂,0.75%的尿素,并配合1%~3%的FeSO4对促进花生秸秆高效腐熟的效果较好,可形成用于花生秸秆堆肥的添加剂产品。
在水稻秸秆处理过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53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