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圆孔开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7134.8 | 申请日: | 2012-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0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尚凌;李小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9/00 | 分类号: | B23D7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制造工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圆孔开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船舶建造过程中,对于现场的圆孔开孔工作,传统方式的基本步骤是:(1)工人根据船体结构,先找到开孔圆心并打上洋冲眼;(2)然后用圆规根据开孔大小用粉笔划圆;(3)工人根据开孔线用风割灯进行开孔。由此可见,传统开孔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现场需要打洋冲眼;(2)必须画圆;(3)开孔时对工人的操作水样要求较高;(4)开出的圆孔并不是很规则的圆形;(5)开孔大小存在误差;(6)开孔完后因开孔不规则,必须进行打磨工作。由此可见,传统的现场开孔工作弊端较大,开孔质量也因人而异,耗时较长,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克服现有技术中圆孔开孔存在的操作繁琐、精度低和效率低下的缺陷。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圆孔开孔装置,包括底座、刻度杆、设置在刻度杆端部的套筒,刻度杆通过一夹持部设置在底座的顶部,且可沿垂直于底座的轴线方向前后移动;套筒的轴线与所述刻度杆的轴线垂直。
上述夹持部是一开有通孔的套块,套设在刻度杆上,通过设置在其一侧壁上的螺孔、螺栓实现刻度杆的定位。
上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磁铁。
上述夹持部与底座之间设置有支撑座,夹持部固定在支撑座的顶部,支撑座通过限位套套设在底座的顶部。
上述刻度杆是圆形的,其上下圆弧面上均设置有数字刻度;夹持部焊接在所述支撑座的顶部。
上述支撑座包括顶部的圆柱部和底部的圆台部;底座由连接部为平面的U形部和设置在所述连接部顶部的柱状部构成,限位套包括一通腔,该通腔由与所述圆台部的外形相同的顶部空腔、与所述柱状部外形相同的底部空腔组成;顶部空腔套在圆台部上,底部空腔套在柱状部上,从而实现支撑座与底座的联接。
上述U形部及限位套的外形均是圆形的。
上述U形部包括两个竖壁,该两个竖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部的底面连接的磁铁。
上述磁铁与所述连接部的底面、两个竖壁的内表面粘合在一起。
上述底座的外壁上沿其周向对称设置有刻度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圆孔开孔装置的刻度杆可以伸缩,开孔半径可以达到30mm~200mm,无须重复画圆;本装置简单轻便,整个装置重量仅为0.68KG,便于携带;本装置操作简单,在钢板上找到开孔圆心位置,画十字线,使其与底座四周刻线重合,整个装置由磁铁牢牢吸附在钢板上,然后将刻度杆调节到开孔半径大小,将风割灯割嘴套入套筒内,刻度杆转动一周,即可完成开孔工作,此装置开孔规则,无须打磨,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圆孔开孔装置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不含套筒的图1的B向视图。
图4是图3的C-C视图。
图5是支撑座的示意图。
图6是底座的示意图。
图7是限位套的示意图。
图8是设置有两个套筒的圆孔开孔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图8的D向视图。
图10是图8的E向视图。
图中:1—刻度杆;2、10—套筒;3—夹持部;4—支撑座;5—限位套;6—底座;7—磁铁;8—螺栓;9—万能胶;11—圆柱部;12—圆台部;13—通腔;14—顶部空腔;15—底部空腔;16—连接部;17—U形部;18—柱状部;19、20—竖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圆孔开孔存在的操作繁琐、精度低和效率低下的缺陷,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1所示的圆孔开孔装置,包括底座6、刻度杆1、设置在刻度杆1端部的套筒2,刻度杆1通过一夹持部3设置在底座6的顶部,且可沿垂直于底座6的轴线方向前后移动;套筒2的轴线与刻度杆1的轴线垂直。通过该圆孔开孔装置开孔时,只需找好圆心和孔径,将底座6的中心与圆心重合,移动刻度杆1,使底座6的中心所对的刻度处与套筒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孔径,风割灯割嘴套入套筒2内,底座6带动刻度杆1转动一周,即可完成开孔工作,开孔规则,无须打磨,节省人力物力,提高了效率。
结合图2可见,夹持部3是一开有通孔的套块,套设在刻度杆1上,通过设置在其一侧壁上的螺孔、螺栓8实现刻度杆1的定位即通过螺栓8将刻度感1顶压在套块的内壁上,由图2不难看出,本实施例涉及的螺栓8是燕尾螺栓,便于人力手动转动螺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71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