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38701.1 | 申请日: | 201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0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梁晟溟;秦聚超;吴永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飞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0 | 分类号: | G08G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搭车 请求 应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交通管理系统,涉及在日常交通中对搭车行为进行协调的控制方法,具体地,是一种对搭车请求信息处理控制的系统。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出行主要依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搭乘出租车等方式,在城市中,为提高工作效率,享受便捷性,搭乘出租车成为许多人的首选。而现如今,城市车辆增多,交通拥堵严重,选择出租车有时未必能够具有时效性,因此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出行工具的人逐渐增多。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在站台进行等候,车辆的到来是不确定的,如果较长时间内经过此路段的车辆很少,就会使得乘车人数累积增多,导致公共交通系统载客能力严重下降。尤其是当天气状况不佳的情形,如暴雨、大雪等,使得乘车更加苦难,给乘车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很多私家车主也习惯于在顺路的情况下搭乘部分人员到目的地,尤其在偏远地区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目前全球油价在不断上涨中,所以,更多的私家车主愿意采用搭人的方式来赚取一定车费,从而补贴居高不下的油价。从节能环保的角度看,允许私家车主在最大的程度内搭乘其他人员有利于低碳环保,所以目前政府已经倡导“拼车”概念。
但对于私家车而言,搭乘者的寻找是个很大的困难,更没有合适的方法使得搭乘者与私家车主相互确立准确的搭乘关系。对于在某些特殊天气情况,许多私家车主愿意义务提供搭车服务,但是却不知道搭乘者的所在位置及其目的地。现有技术无法便捷准确的确定搭车请求以及允许或愿意提供搭车便利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搭车请求站台与车载搭车应答器构成,乘车人可在搭车请求站台处按键选择预定的搭车路线,车载搭车应答器可选择接受搭车请求并指引司机前往搭车请求站台。
所述的一种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搭车请求站台包括人机交互界面与自动排队系统。
所述的一种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搭车请求站台在乘车人选择路线后,可按照先后到达顺序为乘车人排队。
所述的一种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载搭车应答器可根据车主的设定开启或关闭,开启状态时连线至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并向系统发送车辆位置及行车路线。
所述的一种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搭车请求站台所选择的路线与车载搭车应答器可提供的搭车路线一致,则搭车请求站台提示乘车人乘坐车辆的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搭车请求及应答系统主要是一种对搭车请求信息处理控制的系统。搭车请求站台上乘车人按下控制按键选择乘车区间,为方便管理系统,乘车区间参照公交路线图提前预设好,搭车请求站台设置在公交站台附近,方便乘车人换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缩短其在站台的等候时间。
本搭车请求系统具有自动排队系统,当某一区域同时有多个搭车请求者和多个存在资格匹配的交通工具,系统分析出最优的乘车方案,并通过搭车请求站台和车载搭车应答器的人机交互系统反馈给乘车人与车主。
本搭车请求系统的搭车请求站台,利用无线发射模块与车载搭车应答器进行通信,当可提供的车辆驶入搭车请求站台的信号辐射范围内时,会发送给车载搭车应答器目的地信息供车主选择,当确定搭车请求关系后,搭车请求站台会反馈给搭车请求者车辆的基本信息,方便确定所乘车辆。
通信模块频率2.4GHz
通信有效范围小于等于100m
系统可以接受移动终端软件发送的请求,并按照先后顺序为其排队,并安排车辆。
具有操作简单易懂,系统调试运行简单的特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飞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飞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387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