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氢源中CO消除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40922.2 | 申请日: | 2012-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79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标华;银凤翔;王亮;李国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9 | 分类号: | B01J23/89;C01B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常武中路801号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燃料电池 氢源中 co 消除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氢源中CO消除的以二氧化锆为载体的金铜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氢源——甲醇重整气中CO的消除问题,因为CO浓度超过100ppm就会使燃料电池阳极的铂催化剂中毒,所以必须要使氢源中CO的浓度低于l00ppm。到目前为止,选择催化氧化被证明是消除氢源中CO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源中CO选择催化氧化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主要采用高效催化剂对CO进行催化氧化,目前所采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Pt、Pd、Ru、Rh、Au为代表的贵金属催化剂,这些贵金属催化剂虽然具有活性高、反应温度低等优点,但是它们储量少、价格高,限制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另一类是非贵金属,如Cu、Mn、Co、Ni、Fe等单组分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这些催化剂中,CuO-ZrO2催化剂在活性和选择性方面都表现出较Au/α-Fe2O3和Pt/Al2O3两类催化剂更为优越的催化性能和经济性,但是非贵金属存在反应温度较高、对水和二氧化碳不稳定的缺点。因此需要研究开发新型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既具有贵金属的高活性和反应温度低的优点,又具有非贵金属的高选择性和低成本的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应温度低、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的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源中CO的低温催化氧化的以二氧化锆为载体的金铜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缺陷。
本发明的催化剂是由活性组分Au-Cu和载体ZrO2组成,活性组分中Au的负载量为0.05-0.4wt%,Cu的负载量为0.5-5wt%,余量为载体。
本发明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是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物载体ZrO2,然后采用沉淀法将活性组分负载到载体上,制备出催化剂。
本发明的催化剂通过以下步骤来制备:
1)将硝酸锆溶于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逐滴加入到沉淀剂的水溶液中,滴加完毕后,上层清液的pH值范围维持在8-10,室温条件下静置15-20h;
2)用去离子水将沉淀抽滤、洗涤3-5次,再用无水乙醇洗涤2-3次,100-140℃干燥10-20h,在空气气氛中以升温速率为5-15℃/min升温到400-700℃焙烧3-6h,得到ZrO2载体;
3)将二氧化锆载体分散到水中,搅拌均匀,再向其中加入沉淀剂使其pH控制在11-13范围内,搅拌1-2h;
4)将硝酸铜溶解于水中,按所需比例向其中加入氯金酸溶液,搅拌均匀;
5)将4)中配好的溶液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到3)中,滴加完毕后,pH值维持在10-13内继续搅拌1-3h,将沉淀抽滤洗涤,100℃干燥10-18h,空气气氛中200-400℃焙烧2-4h。
上述步骤所述的沉淀剂为NaOH、NaHCO3或Na2CO3。
本发明的催化剂适用于燃料电池氢源系统中的CO的消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和选择性,氢源中CO完全消除的最低温度为50℃,而相应的选择性为79.6%,并且具有较宽的反应温度窗口,可以在50-130℃实现CO的完全消除, 并且降低了Au的负载量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在常压连续流动的微反应器上进行CO催化氧化反应性能评价。将0.20-0.50g催化剂装入反应器,催化剂先在250-350℃经空气预处理l小时,然后进行评价。采用GC-8A气相色谱仪(FID)分析反应前后混和气体中CO、CO2浓度,其中色谱柱采用碳分子筛分离,柱后串联一个内装Ni催化剂的甲烷转化器,使分离后的CO和CO2先后全部转化为甲烷,然后再进入氢火焰离子检测器。用GC-8A气相色谱仪分析氧气的浓度变化,检测器为热导池检测器(TCD),分析柱填充料为13X分子筛。反应原料总流速为l00ml·min-1,气体组成为CO:O2:H2:N 2=1:1:50:48。
实施例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未经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09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易挥发液体的贮存槽排气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危险目标源尺寸光学测量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