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体征监测平台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41971.8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4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苏同生;付永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亚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4/18 | 分类号: | H04W84/18;H04L29/08;A61B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3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技术 体征 监测 平台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体征监测平台,以及该系统在多种移动终端设备上的软件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构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体征监测平台,属于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和无线通信的交叉领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概念起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
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而今年奥巴马就职演讲后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积极响应后,物联网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而我国官方近期对传感网(物联网的另一称谓)的多次提议表示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也表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将加快。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节点、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框架应该由安全的API接口、骨干网络、可通过标准接口接入到骨干网络的设各网络构成。
物联网又称“传感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目前,网络功能再强大,网络世界再丰富,也终究是虚拟的,它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还是相隔的,在网络世界中,很难感知现实世界,很多事情还是不可能的,时代呼唤着新的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网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网络技术,它是由具有感知、处理和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的网络,它能够使我们延伸至更广阔的交互空间,获得围绕我们周围动态的状态信息,实现对于外围世界更加精确而深邃的认识和控制,因而在军事、环境、健康、家庭、交通、制造业、商业、设施管理、运输、安全、空间探索和灾难拯救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业发展和变革
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无线传感网络综合了微电子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网络中的节点能够相互协作地进行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无线方式被发迭,并以自组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器网络将逻辑上的信息世界与客观上的物理世界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实现物理世界、计算世界以及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连通。无线传感器络作为当今信息与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前沿技术,现在已经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无线传感网络平台的硬件载体,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设计需要遵循微型化,低功耗,扩展性强,稳定性高,安全性好,成本低等众多因素。然而,作为一种新兴出现的技术,建立一个运转良好、鲁棒性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而且由于它的一些独特特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方法与现有无线网络的设计方法有很大不同。例如,由于传感器网络中的传感器节点分布密集,所以需要大范围的数据管理和处理技术。除此之外,在实际应用中的WSNs (WirelessSensor Networks)并不能以一个独立的通信网络形式存在。网络中监测的数据需要发送到上层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同时上层服务器端Internet对网络的www服务、FTP服务等需要将相关命令下发到WSNs中的节点,且不同类型的WSNs节点间也需要通信共享信息。这都需要WSNs实现与不同类型网络间的互联。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网关担当网络间的协议转换器,不同网络类型的网络路由器,全网数据聚集,存储处理等重要角色,成为网络间连接的不可缺少的纽带。传统的WSNs网关是利用汇聚节点与PC相结合来实现的,利用PC与外部网络连接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进行远距离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亚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亚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19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