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桑黄菌中一种苯乙酮的分离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46060.4 | 申请日: | 2012-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4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宋爱荣;赵晨;孙效乐;黄芳;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9/78 | 分类号: | C07C49/78;C07C45/79;A01G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桑黄菌中 一种 苯乙酮 分离 技术 | ||
1.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酮方法,其步骤顺序如下:
(1)制备桑黄粗提物;
(2)将上述步骤(1)所得的粗提物与正相硅胶混匀搅拌,置于通风设备处干燥并搅拌;
(3)对上述步骤(2)后制备的原料进行硅胶正相柱层析,使用洗脱剂洗脱2至5次,得到洗脱液;
(4)将步骤(3)中的最后一次洗脱液等体积硅胶拌样,进行硅胶层析,使用洗脱剂洗脱;
(5)收集步骤(4)的洗脱液,减压浓缩,使用甲醇溶解,进行甲醇凝胶柱层析,使用洗脱剂洗脱,使用TLC检测收集的洗脱液,适当合并洗脱液,减压干燥;
(6)对步骤(5)得到的产物进行常压反相柱层析,使用洗脱剂洗脱;
(7)收集步骤(6)得到的洗脱液,使用TLC检测各洗脱液,适度合并洗脱液,减压干燥,即为苯乙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桑黄粗提物,由下述方法制得:
(1)发酵培养基配方以克/100毫升计是:
玉米淀粉 1-5% 葡萄糖 1-5%
蛋白胨 0.1-0.5% 酵母膏 0.1-0.5%
硫酸镁 0.1-0.5% 磷酸二氢钾 0.01-0.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桑黄粗提物的发酵培养方法是,将桑黄菌种以常规方法接种到装有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烧瓶内,以20~35℃温度,摇瓶转速为80~280r/min,pH 3~8条件下,震动培养7~15天;培养中当pH值降到2.5~4时,将摇瓶中的种子接种到50L发酵罐的培养液中,以温度20~35℃,发酵罐压力0.1~0.2公斤/平方厘米,pH 3~8,通气量0.5~1.1vvm,搅拌速度100~280转/分的条件,培养7~15天,即可利用桑黄菌丝体发酵全液制备桑黄粗提物;
(3)取步骤(2)中所得桑黄菌丝体发酵全液,将其以常规方式减压浓缩,使其体积浓缩到原体积的1/2~1/5;
(4)用体积百分比为60~95%的乙醇对上述步骤(3)浓缩后的发酵液进行提取,其中,加入乙醇的量是浓缩液体积的2~5倍,能够使提取液中乙醇浓度达到60~90%;
(5)对步骤(4)所得提取液在50~70℃条件下,加热1~2小时;以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并通过二级过滤除去杂质,分离获得乙醇提取液;将上述乙醇提取液以常规方式减压浓缩,使其体积浓缩到原体积的1/5~1/10;
(6)将将步骤(5)所得的浓缩液以低温冷冻干燥的方法进行干燥,得桑黄粗提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乙醇浓度为65%-95%食用乙醇,所用体积为3-6倍体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硅胶为100-200目正相硅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硅胶为正相200-300目,洗脱剂为氯仿和/或甲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硅胶用量为1-3倍体积,洗脱剂为氯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的凝胶为Sephadex LH-20,洗脱剂为甲醇或丙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所述的反相硅胶为反相C-8、C-18,洗脱剂为甲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从桑黄菌中分离苯乙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TLC检测要点是出现红色斑点,展开剂为氯仿:甲醇=30:1-4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农业大学,未经青岛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606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手术台的适配器装置
- 下一篇:偏置手术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