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换挡平稳结合阀以及换挡调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46749.7 | 申请日: | 2012-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2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刘钊;王磊;朱玉田;王攀峰;龚贤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上海锐凌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徐州锐智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1/06 | 分类号: | F16H61/06;F16H61/40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换挡 变速器 平稳 结合 以及 调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走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程机械传动技术领域的换挡平稳结合阀以及换挡调压系统。
背景技术
在行走机械,尤其是工程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动力换挡变速器已有广泛的应用。工程机械用动力换挡变速器,具有操纵简单,换挡快、在工作负荷下不停车换挡等特点。这种变速器是通过液压操纵离合器(或制动器)接合和分离来实现换挡的,由于液体的不可压缩性,液压传动系统刚度较大,一旦液体充满液压缸,消除离合器摩擦片间隙后,油压便瞬时升高,会产生以下不良后果:(1)离合器接合粗暴,产生换挡冲击,使传动系产生较大的动载荷,加剧零件的磨损:(2)油压的急剧上升使离合器在接合初期表面温升过快,摩擦片会产生翘曲变形;(3)换挡粗暴,乘坐舒适性差。
为改善上述问题,大多数动力换挡变速器操纵油路中都设有换挡平稳结合阀,作为传动系统核心控制部件的换挡平稳结合阀性能的改善对提高变速器换挡品质起到关键作用。现有换挡平稳结合阀的实际运用性能并不理想,常需要足够大的蓄能器或很小的节流孔配合才能实现所需要的平稳结合时间,并且平稳结合过程的油压变化规律对缓冲换挡冲击不理想。由此造成现有换挡平稳结合阀常存在以下问题:1、换挡冲击大;2、结构复杂、尺寸大;3、易造成节流孔堵塞、弹簧疲劳失效等故障现象;4、参数调节困难,不利于产品的通用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压变化特性合理的换挡平稳结合阀,以提高换挡品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换挡变速器的换挡平稳结合阀,包括进油口、出油口、用于控制调压过程的控制口、液控型减压阀、蓄能器以及节流孔,所述液控型减压阀串联在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出油口之间;所述节流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控型减压阀液控口端以及所述出油口相连;所述蓄能器包含背腔和动力腔,所述背腔连接在所述液控型减压阀液控口端上,所述动力腔与所述控制口相连。
所述的节流孔为薄壁小孔或细长型小孔。
所述的液控型减压阀为油压控制,设有1个液控口。
所述的蓄能器为弹簧式蓄能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换挡调压系统,包括主节流孔、换挡平稳结合阀以及串联的液控阀和减压阀,所述主节流孔与所述换挡平稳结合阀的进油口及所述减压阀的入口相连,所述液控阀与所述减压阀的出口串联后,所述液控阀的输出口与所述换挡平稳结合阀的控制口连接,用于对换挡平稳结合阀提供外部控制油压。
所述液控阀为两位三通换向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提供的换挡平稳结合阀的结构设计紧凑,油压变化特性合理。油液由进油口进入,通过该换挡平稳结合阀调压后的油液由出油口输出,供变速器离合器进行换挡操作,控制口用于对该阀调压过程的控制,减压阀串联在进油口与出油口之间,蓄能器包含背腔、动力腔,背腔连接在减压阀液控口上,动力腔连接在换挡平稳结合阀控制口上,节流孔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减压阀液控口端和出油口上。由于节流孔位于减压阀控制油路上,流经节流孔的油液能够被稳定在尽可能小的固定值附近,在设计时,可根据设计需求,改变换挡平稳结合阀中零件的规格(例如节流孔孔径的大小),实现平稳结合的时间的控制,以减少换挡平稳结合阀的使用故障,提高行走机械的换挡品质,同时有利于产品的通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换挡平稳结合阀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换挡平稳结合阀的调压效果曲线图;
图3是本发明换挡平稳结合阀的一实施例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换挡调压系统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1、图3中,1为进油口,2为出油口,3为控制口,4为减压阀,401为减压阀液控口,5为蓄能器,501为蓄能器背腔,502为蓄能器弹簧腔,503为蓄能器弹簧,6为节流孔;
图2中,纵轴Po表示换挡平稳结合阀出油口油压,Pi表示换挡平稳结合阀进油口油压,P1表示平稳结合的起始压力,P2表示平稳结合的终止压力,dt表示平稳结合时间长度;
图4中,8为优先阀,9为主节流孔,10为液控阀,11为减压阀,20为换挡平稳结合阀,30为换挡调压系统。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上海锐凌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徐州锐智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上海锐凌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徐州锐智传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467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