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目标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1580.4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80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管学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慧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1 | 代理人: | 于淼;杨颖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目标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探测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目标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所谓海天背景是指视线望到海平面海天相交的背景。
现有技术中,在海天背景下,远距离红外船只目标总是出现在海天线附近,而目前的船只目标检测方法大部分都是利用这一基本特征,即首先要检测到海天线,然后再根据海天线的位置确定目标的潜在区域,并对目标所在的潜在区域进行分割以提取目标,最后通过几何特征量的匹配来实现对船只目标的具体检测。
目前采用的大多数方法如形态学、小波等,一般都需要去较准确地提取所属海天线,对图像的分割也要求比较精细,算法普遍复杂,实时性不强,抗红外诱饵的能力有限,远距离小目标检测和近视场大目标检测常不能兼顾。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对红外船只的检测率高、虚警率低、运算效率高、实时性强、抗红外诱饵干扰强,同时能够兼顾远距离小目标检测和近视场大目标检测的目标检测系统,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目标检测系统,以解决原有的对红外船只的检测率低,算法复杂,实时性不强,抗红外诱饵的能力有限,远距离小目标检测和近视场大目标检测常不能兼顾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目标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提取单元、建模单元和检测目标单元;其中,
所述提取单元,与所述建模单元相耦接,用于对接收到的带有目标和海天线的图像进行分割处理后,提取出其中含有所述目标和海天线的图像信息发送给所述建模单元;
所述建模单元,与所述提取单元和检测目标单元相耦接,用于对接收到所述提取单元发送的含有所述目标和海天线的图像信息,进行模块化形状处理,形成所述目标的模型信息发送给所述检测目标单元;
所述检测目标单元,与所述建模单元相耦接,用于对接收到所述建模单元发送的所述目标的模型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后,对所述目标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检测目标单元,进一步还用于对接收到所述建模单元发送的所述目标的模型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去掉其中不含有所述目标的模块,对含有所述目标的模块进行检测。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提取单元,进一步还用于对接收到的带有目标和海天线的图像利用边缘点和/或角点的分割方式进行分割处理后,提取出其中含有所述目标和海天线的图像信息发送给所述建模单元。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边缘点和/或角点的分割方式进一步为利用SUSAN算子进行边缘点和/或角点的分割方式。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进行模块化形状处理进一步为根据含有所述目标和海天线的图像信息形成至少六个模块拼接组成的所述目标的模型信息。
进一步地,其中,还包括:以所述六个模块中一个模块为中心,该模块的四边分别放置其余模块中的四个,其中该模块的正上面的所述模块上堆叠有最后一个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目标检测系统,达到了如下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目标检测系统,可把海天线当作普通的边缘来处理,并把海天线当作组成目标的形状模型的一部分,建立了一种恰当、独特的形状模型。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目标检测系统,适用于海天背景下的红外船只目标的自动检测,检测概率高、虚警率低,运算效率高、实时性强,抗红外诱饵干扰性强;对海天背景下船只的目标检测概率提高了15~20%,虚警率降低5~10%。同时运算处理效率非常高,对320×256图像可满足100HZ无延迟输出目标信息,抗红外诱饵干扰强,对红外诱饵误检率低于1%,当目标信号在4个信噪比及以上的时候,检测概率大于98%,检测精度可达0.5个像元。
3)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目标检测系统,还能够兼顾检测远距离海天线上的小目标和近视场中成像面积较大的船只目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目标检测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目标检测系统建立的目标模型信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15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