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信基站防窃电方法、装置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1659.7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6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忠;黄勇;陈晓雷;罗虎懿;张剑;刘红兵;彭加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湘潭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1/24 | 分类号: | G01R11/24;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94 | 代理人: | 唐曙晖;梁娇旸 |
地址: | 4111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基站 防窃电 方法 装置 及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信基站防窃电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常用的窃电检测方法是在电表端和基站房端分别设置检测器A和检测器B,通过两端测量电压、电流值的对比来识别窃电行为,通过信息接收机与监控管理平台相连。其工作原理简单、安装简便,能及时发现偷电行为便于上报。
其原理为:
基站房端检测器将接收到的电流数据与检测器采集到的感应电流数据对应的进行比较,用于判断电表和基站房之间的窃电行为是否发生。
但这种情况下,需要在配电房电表端和基站房端分别安装多个防窃电装置才能达到防窃电的目的,成本较高,安装和维护比较复杂;现有通信基站防窃电装置需要根据多个防窃电装置采集的信息共同判断是否存在窃电行为,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太强,当其中某个装置出现通信故障,整个装置便失去工作能力,系统可靠性低。现有通信基站防窃电装置通过检测三相电流信息进行简单的判断,没有根据基站的实际工作特性对不同具体工作情况进行细化用电特性区间分析,会造成防窃电装置出现误判、错判行为。现有通信基站防窃电装置通只具有窃电行为粗略的检测功能,不具备智能的、自动的处理方法阻止窃电行为,实际使用价值有限。
申请号为02149698.6的专利涉及一种三相智能防窃电的电能计量方法,通过智能化CT测得的变压器系统内的电流值,经转化电路量化,由无线通信模块接收并与电能表测得电流值对比,对比差量超出设定限值,则发出报警,但不能对发现的故障和窃电行为及时处理。
申请号为200820093670.2的专利提到主要为一种具有远程通信、防窃电功能的输电线测量装置,通过采集用户侧计量模块的用户电量参数和电参数数据,与输电线测量装置自身测量得到的发送至远方主站的输电线路的电参数、电量参数比较,判断用户用电是否正常,实现对非法用电行为或用电现场异常状态进行报警,能对防窃电技术做出有效补充,有利于提高供电质量和降低运行故障率,但对虚报电量或通过对关口表做技术处理多记电量的情形未作进一步研究。
申请号为201110458464.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通信基站防偷电检测系统及方法,系统主要由检测器A、检测器B、信息接收机、监控管理平台四个部分组成,检测器A中将采集的电流感应转化成数字信号,由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后通过电力载波PLC定时发送,检测器B实现与检测器A类似的功能外,还对双方采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并将判断结果打包通过通信节点、GSM、GPS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的方式发送。基站房端检测器B将接收到的IA1,IA2,IA3数据与检测器B采集到的感应电流IB1,IB2,IB3数据对应的进行比较,用于判断电表和基站房之间的窃电行为是否发生。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送信息,信息接收机能迅速传输收集的窃电信息到监控管理平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现有技术方案在窃电行为的检测上与本发明方法不同,并且现有技术方案一般都只是检测窃电行为,并不能针对正在发生的窃电行为及时能动的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非法行为,以消除电力传输的安全隐患,保证基站的用电安全。
发明内容
本方案提供的一种通信基站防窃电方法、装置及其系统。
所述通信基站防窃电方法通过在线电力侦测单元实时自动采集基站配电房三相用电负载,通过可动态设定的通信基站用电负载阀值和三相负载平衡来识别是否有窃电行为发生,并可通过智能主控单元自主控制存在窃电行为的一相用电线路按一定频率实施定时开合闸操作阻碍窃电者用电,迫使其终止窃电行为,基站电源可正常工作于单相或两相或三相供电,被切断的一相线路不会影响基站正常工作。也可通过集中管理平台远程监管用电情况和人工远程控制可控执行单元开合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湘潭分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湘潭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16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