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槽型结构的应变PMOSFET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2142.X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31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罗谦;刘斌;曾庆平;严慧;甘程;于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结构 应变 pmosfet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特别涉及应变P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PMOSFET)。
背景技术
自Gordon Moore于1965年提出摩尔定律以来,通过等比例缩小来提高硅基MOS(场效应管)器件性能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物理、工艺的限制,应变硅(Strained Silicon,SSi)技术通过“调节”硅能带来提升载流子迁移率,从而提升器件的输出电流,进而提高电路的工作速度而备受关注,并已获得广泛的应用。
现有的应变PMOSFET器件剖视图如图1所示,包括源极、漏极、源区9、漏区10、栅氧化层6、栅极7、两个LDD区(轻掺杂漏区)12、两个浅槽隔离区13、两个侧墙8、压应变刻蚀阻挡层11及半导体衬底1,所述源区9与一个LDD区12并列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上表面靠近源极位置,漏区10与另一个LDD区12并列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上表面靠近漏极位置,两个LDD区12之间的半导体衬底1上表面设置有栅氧化层6,栅极7设置在栅氧化层6上方,栅极7靠近源极和漏极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侧墙8,侧墙8下表面与LDD区12上表面相接触,两个浅槽隔离区13分别设置在源区9与漏区10的外延,两个浅槽隔离区13中填充有二氧化硅,其上表面与源区9及漏区10的上表面齐平,整个器件的上表面淀积有一层压应变刻蚀阻挡层11,浅槽隔离区13的上表面到下表面的垂直距离一般为300nm以内。
目前DSL(双应力线)技术在应变CMOS中得到广泛应用。DSL技术能够同时提升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下的NMOSFET(N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和PMOSFET(P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其通过淀积张应变SiN薄膜于NMOS表面以在沟道引入张应力,并同时淀积压应变薄膜于PMOS表面以在沟道引入压应力,进而改善沟道载流子迁移率。但在同一硅片上同时淀积具有张应力和压应力的CESL(刻蚀阻挡层),相关的工艺是很复杂的,这限制了DSL技术的应用。现有的DSL技术剖视图如图2所示,该技术是利用CESL作为应力源同时制作应变NMOSFET和应变PMOSFET。张应变的CESL14覆盖NMOSFET,压应变的CESL11覆盖PMOSFET,同时提升NMOSFET和PMOSFET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目前应变PMOSFET采用DSL技术提升性能时相关工艺复杂的缺点,提供一种具有槽型结构的应变PMOSFET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槽型结构的应变PMOSFET,包括源极、漏极、源区、漏区、栅氧化层、栅极、两个轻掺杂漏区、两个侧墙及半导体衬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源区与漏区外延的两个槽型结构,所述槽型结构、源区、漏区、栅极及侧墙的上表面覆盖有一层张应变刻蚀阻挡层。
具体的,所述槽型结构的上表面到下表面的垂直距离至少为0.4μm。
进一步的,所述槽型结构为矩形。
具体的,所述槽型结构为梯形或阶梯形,所述梯形或阶梯形的长边位于槽型结构的上表面。
再进一步的,所述张应变刻蚀阻挡层的厚度为10nm到600nm之间。
具有槽型结构的应变PMOSFET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半导体衬底进行N型掺杂;
步骤2、在半导体衬底上淀积一层氧化层;
步骤3、在氧化层上方淀积氮化物;
步骤4、在氮化物上方涂一层光刻胶,所述光刻胶的刻印图形涂于氮化物上方除预留的槽型结构外的地方;
步骤5、刻蚀掉没有光刻胶保护区域的氮化物、氧化层及半导体衬底从而形成槽型结构,并抛光去除光刻胶、氮化物和氧化层;
步骤6、离子注入确定两个有源区,两个有源区包括以后的源区、漏区及两个轻掺杂漏区的位置;
步骤7、在两个有源区之间的半导体衬底上生长栅氧化层,并在其上淀积栅材料,刻蚀形成栅电极,再形成侧墙;
步骤8、利用栅自对准工艺对有源区进行两次P型离子注入,分别形成两个轻掺杂漏区、源区及漏区;
步骤9、在整个器件及槽型结构上淀积一层本征张应变刻蚀阻挡层。
具体的,步骤5中,所述刻蚀的深度为从半导体衬底上表面起向半导体衬底下方延伸至少0.4μm。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氧化层的厚度为15nm。
具体的,步骤9中,所述本征张应变刻蚀阻挡层的厚度为10nm到600n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21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