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电容云中取电自动充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4456.3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3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魏伯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伯卿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N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408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云中取电 自动 充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电容云中取电自动充电方法,适用于从所有带电荷的天空云彩中取电的飞行器,属于国防科技领域。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闪电时产生的最高瞬间温度可达27000℃,从一次闪电释放的能量可以了解这些云彩带有多少电荷,但现代人们还无法利用这些自然界的能量,因为云彩在天空中,而且云彩体积太大,人们无法从中取出云彩所带的电荷;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方法,使从云彩中穿行的飞行器能从中收集部分云彩所带的电荷,并用于补充飞行器的飞行动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将云彩的电能取出并利用的双电容云中取电自动充电方法。
双电容云中取电自动充电方法,包括装在飞行器外壳上的取电外壳及装在取电外壳以内的正电荷电容器和负电荷电容器,取电外壳内有一个将取电外壳上的电荷传递给正电荷电容器或负电荷电容器的电荷聚集尖头,正电荷电容器和负电荷电容器上各有一个电荷充电柱与充电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其特征在于:
1、取电外壳内的电荷聚集尖头为尖角形,使取电外壳上的电荷能大量地聚集在电荷聚集尖头的尖角处,电荷聚集尖头的尖角附近有一个X型换向器,X型换向器中间有一个转轴,X型换向器的作用是将取电外壳的正电荷传输给正电荷电容器,及将取电外壳的负电荷传输给负电荷电容器,转轴的旋转由安装在取电外壳上的电荷感应装置控制,电荷感应装置感应到取电外壳在云彩中取得正电荷时,就将转轴转向将正电荷传输到正电荷电容器上,电荷感应装置感应到取电外壳在云彩中取得负电荷时,就将转轴转向将负电荷传输到负电荷电容器上;当转轴向右顺时针旋转使X型换向器左侧上部的正电荷取电臂贴靠在电荷聚集尖头时,X型换向器左侧下部的正电荷传电臂就紧贴在正电荷电容器上,从而使取电外壳上的大量正电荷通过电荷聚集尖头,并经由正电荷取电臂和正电荷传电臂输送到正电荷电容器,正电荷在正电荷电容器上聚集存储;当转轴向左逆时针旋转使X型换向器右侧上部的负电荷取电臂贴靠在电荷聚集尖头时,X型换向器右侧下部的负电荷传电臂就紧贴在负电荷电容器上,从而使取电外壳上的大量负电荷通过电荷聚集尖头,并经由负电荷取电臂和负电荷传电臂输送到负电荷电容器,负电荷在负电荷电容器上聚集存储。
2、正电荷电容器上的正电荷充电柱与充电电池连接,并将正电荷电容器上的正电荷在负电荷充电柱的配合下充入充电电池,负电荷电容器上的负电荷充电柱与充电电池连接,并将负电荷电容器上的负电荷在正电荷充电柱的配合下充入充电电池。
3、取电外壳与正电荷电容器之间有外壳内绝缘层,使取电外壳与正电荷电容器之间不通电,正电荷电容器与负电荷电容器之间有正负电荷绝缘层,负电荷电容器与飞行器内腔有负电荷内绝缘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没有发现有相关发明或文献报导。
2、本发明装置简单,安全,可靠,成本低,可以安装在所有空中飞行的飞行器上,特别是可以首先安装在高空飞行的无人机上,使无人机能在空中补充部分能量,从而大大地提高无人机的续行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容取电与自动充电示意图。
图1-2中:1、取电外壳 2、外壳内绝缘层 3、正电荷电容器 4、正负电荷绝缘层 5、负电荷电容器 6、负电荷内绝缘层 7、内腔 8、正电荷充电柱 9、充电电池 10、负电荷充电柱 11、正电荷取电臂 12、正电荷传电臂 13、转轴 14、负电荷传电臂 15、负电荷取电臂 16、取电槽口 17、电荷聚集尖头 。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伯卿,未经魏伯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44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