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元件在审
申请号: | 201210555074.2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7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富;姚久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58;H01L33/46;H01L3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元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增加侧面出光的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一般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基板130上置有一发光叠层110,基板130与发光叠层110间以一接合层120接合。封装时再将基板130以一芯片固定物质140固定于一封装载体150上,整体再以一封装树脂160予以封装。发光叠层110是一半导体叠层,由上而下依序包括第一电性半导体层111、活性层112、及第二电性半导体层113。第一电性半导体层111和第二电性半导体层113电性相异,例如第一电性半导体层111是n型半导体层,而第二电性半导体层113是p型半导体层,在施加外部电源时,第一电性半导体层111及第二电性半导体层113分别产生载子(电子/空穴),载子于活性层112复合并产生光。此外,分别在第一电性半导体层111上设有一第一电极114,及在第二电性半导体层113上设有一第二电极115以传递电流。这样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光取出主要依赖正面出光。如图所示,当发光叠层110往下方发出光线并行进至基板130侧面时,如图中A点所示,由于基板130的折射率n=1.7(以蓝宝石基板为例),而封装树脂160的折射率n=1.5,因此,根据斯涅尔定律(Snell’s Law),当光线入射至封装树脂160表面的角度大于临界角时,如图所示,光线会产生内部全反射(Total InternalReflection)而无法传出发光二极管元件,如虚线所示,甚至经过多次反射而被发光二极管元件吸收,导致亮度的损耗。因此,这样的发光二极管结构其侧面出光不佳,除了亮度受影响外,其所展现的出光角度也相对较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发光元件,其包括:一半导体叠层;一透明基板包含一第一材料;一接合层,接合半导体叠层与透明基板;以及一介质在透明基板中,此介质包含一第二材料相异于第一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0发光叠层
111第一电性半导体层
112活性层
113第二电性半导体层
114第一电极
115第二电极
120接合层
130基板
140芯片固定物质
150封装载体
160封装树脂
210发光叠层
211第一电性半导体层
212活性层
213第二电性半导体层
214第一电极
215第二电极
220接合层
221第一接合材料层
222第二接合材料层230基板
231介质
240芯片固定物质
250封装载体
260封装树脂
270反射层
310发光叠层
311第一电性半导体层
311a第一窗户层
312活性层
313第二电性半导体层
313a第二窗户层
313ar粗化结构
314第一电极
314a延伸电极
315第二电极
320接合层
321第一接合材料层
322第二接合材料层230基板
331介质
340芯片固定物质
350封装载体
360封装树脂
370反射层
380抗反射层
390粗糙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50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用首饰
- 下一篇:LTE的附加载波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