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56326.3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7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于凤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凤娜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9 | 分类号: | A61K36/8969;A61K9/06;A61K9/00;A61K9/08;A61P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000 山东省临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烧伤 残余 创面 中药 组合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II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II度烧伤特别是大面积深II度烧伤自行愈合后常残留部分散在残余创面,深度烧伤切/削痂植皮后有时同样有部分残余创面存在,这些残余创面常因残留在真皮内的皮脂腺、肝腺等的分泌物被阻塞,形成潴留性小囊泡,继发感染破溃而形成。植皮后创面由于新生表皮较薄,耐磨性差常出现水疱破溃糜烂而形成残余创面,部分残余创面常存在顽固性感染,特别是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特点是多呈散在分布、反复破溃、愈合困难,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还可引发全身感染等并发症,造成前期救治工作的失败,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一般采用湿敷、浸浴、外用抗生素等方法治疗,但由于烧伤残余创面细菌定植力较高,且多为耐药菌,加之创面水肿、老化肉芽组织血运差等原因阻碍了创面上皮的生长;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难以到达局部,局部应用又易产生耐药性,而且采用抗生素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感染,但是对创面肉芽及新生上皮组织细胞损伤较大,创面疼痛且容易出血,因此上述方法的疗效均难以令人满意。对烧伤创面理想的药物治疗是既能控制感染,又能促进上皮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中。
II度烧伤残余创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面严重感染:烧伤后期还未愈合的创面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肉芽灰暗,表面有脓苔,干燥后则形成脓痂,边缘呈虫蚀样改变,周围皮肤糜烂、水肿,创面反复出现,并可扩大融合成片,常见的感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厌养菌、真菌及病毒等感染,用一般的抗生素难以控制;
2.创面周围疤痕:疤痕皮肤溃烂或时间较长的肉芽创面边缘及基底均 为坚硬的疤痕组织,血供较差,影响创面的收缩和上皮爬行;
3.II度创面愈合后水疱形成、感染、破溃:勉强愈合的II度创面(尤其是深II度偏深的创面),新生上皮很薄,不耐磨,易破溃,在静脉压增高或过度活动后易起水疱,感染、破溃后形成残余创面;
4.新生上皮下细菌潜伏:II度创面经换药、抗感染治疗后,上皮爬行,创面愈合,但是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潜伏的细菌繁殖,造成感染,创面破溃;
5.创面皮脂腺、汗腺残留:II度创面愈合后,残留在真皮内的皮脂腺、汗腺等的分泌物被阻塞,形成潴留小囊泡,继发感染成为小脓肿,破溃后形成小溃疡。
近年来,中医治疗II度烧伤残余创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烧伤在《武威汉代医简》中被称之为“汤火冻”,《诸病源侯论》中称“烫火疮”,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芫黄和猪油制成软膏敷治小腿烧伤记载,这是膏治的开端。近代中医认为烧伤是热,以致肌肤腐烂,除热之外还有热毒;现代中医认为烧伤是由于肌肤遭受热损伤后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瘀而生毒;20世纪80年代的中医学者则提出了烧伤既是伤又是疡,烧伤是火毒所致,火毒则疮,疮则腐肉脓血的现代医学新观点;烧伤晚期阴津损耗,阴损及阳,热邪未清,是残余创面形成的机制。
本发明就是在上述II度烧伤残余创面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中药组合物,相对于抗生素的治疗,采用该中药组合物治疗II度烧伤残余创面具有价格便宜,疗效高,操作简单,见效快,缩短残余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残余创面愈合率,减少残余创面含菌几率,减轻患者痛苦,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II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中药组合物,采用该中药组合物具有价格便宜,疗效高,操作简单,见效快,缩短残余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残余创面愈合率,减少创面含菌几率,减轻患者痛苦,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II度烧伤残余创面 的中药组合物,其包括以下原料药组分:煅石膏、四季青、玄参、赤石脂、枸骨叶、积雪草、桑椹、紫花地丁、紫珠叶、蛤壳、蜂胶、金银花、雄黄、枫香脂、荆芥穗、没药、黄精、鸡血藤、益母草。
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的重量份分别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凤娜,未经于凤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63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公交车把手
- 下一篇:一种含有活性炭成分的汽车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