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无线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9443.5 | 申请日: | 2012-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1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徐明辉;纪婧;韩路波;马皓;章思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N3/16 | 分类号: | B60N3/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无线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纵观当前的车载加热水杯,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24V电压直接驱动加热器,但是车在颠簸或者其他恶劣的情况下,加热器中的水会溢出,造成短路,存在安全隐患;2、通过保护箱固定加热器,但是保护箱体积一般比较大,占用了驾驶室空间,不便于推广;3、通过电磁感应式加热方式,但是电磁感应方式依靠涡流效应加热,存在磁辐射等安全隐患,同时只能在杯底产生涡流,加热效率比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当前车载加热水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载无线加热装置,它包括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座和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实现高效、安全、操作简单的车载加热。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车载无线加热装置,它包括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座和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其中:所述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座包括:底座、原边感应线圈、控制电路、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原边补偿电容、指示灯和固定架;所述原边感应线圈、控制电路、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原边补偿电容均固定在底座中的空腔内;感应线圈与原边补偿电容并联或串联后,与控制电路相连;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均紧贴在空腔的顶部,并与控制电路相连,指示灯固定在底座的上表面并与控制电路相连,固定架位于底座上方;所述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包括套筒水杯和带散热孔的水杯盖,套筒水杯具有由内胆和外壳构成的密闭空腔,副边感应线圈置于密闭空腔的底部;加热器绕在套筒水杯的内胆的外侧,加热器与副边补偿电容串联或并联后,与副边感应线圈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线圈和副边感应线圈均为多匝漆包线或铜箔线绕制成的闭合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副边感应线圈与原边感应线圈的谐振频率相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感应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水杯不和电源直接相连,没有短路危险,使用更加安全。
2、采用感应耦合方式,能量传输效率高,更加节能环保。
3、水杯座体积小,占用空间小,易于推广。
4、采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并用单片机进行控制,操作方便,更加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水杯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多个原边线圈的水杯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控制电路系统框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底座1、原边感应线圈2、控制电路3、蓄电池4、温度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原边补偿电容7、指示灯8、固定架9、副边补偿电容10、副边线圈11、加热器12、套筒水杯13、水杯盖14、散热孔15、多原边感应线圈16。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本发明的车载无线加热装置,包括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座和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其中: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座包括:底座1、原边感应线圈2、控制电路3、温度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原边补偿电容7、指示灯8和固定架9,原边感应线圈2、控制电路3、温度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和原边补偿电容7均固定在底座1中的空腔内;感应线圈2为多匝漆包线或铜箔线绕制成的闭合线圈,如图3所示,感应线圈2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线圈,也可以为一层或者多层线圈,感应线圈2与原边补偿电容7并联或串联后,与控制电路3相连。温度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6紧贴在底座1上表面的内侧,分别检测温度信号和压力信号,并与控制电路3相连接,将信号传给控制电路3进行控制;指示灯8固定在底座1的上表面并与控制电路3相连,由控制电路3控制其亮灭,指示电路状态;固定架9位于底座1上方。控制电路3由汽车的蓄电池4供电。
车载无线充电水杯包括套筒水杯13和带散热孔15的水杯盖14,套筒水杯13具有由内胆和外壳构成的密闭空腔,内胆由导热材料制作,外壳由绝缘绝热材料制作;水杯盖14可以防止水溢出;副边感应线圈11也为多匝漆包线或铜箔线绕制成的闭合线圈,置于密闭空腔的底部;加热器12可以为电阻丝等材质绕制成螺旋状,绕制在套筒水杯13的内胆的外侧,加热器12与副边补偿电容10串联或并联后,与副边感应线圈11相连。
副边感应线圈11与原边感应线圈2的谐振频率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94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