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螺旋式截割滚筒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69425.5 | 申请日: | 2012-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2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韩忠亮;暴庆保;张泽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重煤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C25/10 | 分类号: | E21C25/10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32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式 滚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煤机滚筒,具体为一种非螺旋式截割滚筒。
背景技术
采煤机作是综采工作面的关键设备,而滚筒是实现采煤机割煤、装煤功能的最直接的执行元件。现有国内各种薄煤层采煤机上都采用螺旋滚筒,现有的采煤机截割滚筒的结构主要特点为,有滚筒筒体,截齿,齿座,喷嘴等构成,滚筒筒体采用焊接结构,采用三头或四头螺旋叶片,叶片内设有内喷雾水道,和高压喷嘴,截齿,齿座,安装在螺旋叶片上。装煤效果都不理想,基本上割下来煤都是通过自然流动和推送运输机实现装煤的。
在薄煤层工作面,尤其是在特薄煤层工作面中,传统螺旋滚筒的装煤问题一直是困扰薄煤层和特薄煤层工作开采高产高效的关键问题,同时,由于螺旋滚筒的装煤空间极小或者没有,导致螺旋叶片导出的煤直接冲击到摇臂壳体和机身上,使壳体磨损严重,其反作用力也容易导致传动系统和滚筒故障。一些改进方案将滚筒旋转方向改变,或者增加滚筒挡煤板,在井下实际使用中效果非常有限,增加挡煤板的方法还会带来很多负面问题,比如:导致牵引负载增大,摇臂壳体和滚筒磨损加剧,机头机尾换向工作量大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采煤机的截割滚筒具有螺旋形结构的叶片特点,带来的煤冲击机身严重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非螺旋式截割滚筒。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螺旋式截割滚筒,结构包括滚筒筒体,叶片,齿座,截齿, 所述的叶片位于滚筒筒体周侧,为封闭的环状,齿座及截齿均布于叶片外缘,在叶片之间轴向设有加强筋,相邻叶片上的截齿交错排列。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滚筒的齿座焊接在圆形叶片上,圆换形叶片在焊接在滚筒的筒体上,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布置齿座;沿轴线方向上分布多个焊接单元,相邻两组焊接单元的齿座相互错开,相邻焊接单元的叶片通过滚筒轴向高强度耐磨筋板交替焊接,在保证叶片及齿座强度的同时,实现滚筒割煤后的甩煤功能。
本发明所述的非螺旋式截割滚筒主要应用在薄煤层采煤机和特薄煤层采煤机,以及薄煤层割煤机上,采用非螺旋式叶片焊接结构,第一,叶片为一个平面环,不产生轴向的推力,可以大大较小滚筒在截割煤壁时产生的轴向载荷,提高采煤机行星机构轴承的使用寿命。第二,通过较高的截割转速,可以将截割下来的煤向后甩出,减小了煤与采煤机摇臂及机身摩擦的机会,极大的减少了摇臂和机身外表面的磨损。第三,方便维修,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因此,本项发明能够广泛运用于我国多种型号的薄煤层采煤机、割煤机上,在同等条件下,实现能源的绿色节约开采,延长设备的整体寿命周期,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滚筒侧面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滚筒筒体、2-齿座、3-截齿、4-加强筋、5-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意,一种非螺旋式截割滚筒,结构包括滚筒筒体1,叶片5,齿座2,截齿3, 所述的叶片5位于滚筒筒体1周侧,为封闭的环状,齿座2及截齿3均布于叶片5外缘,如图2所示意,在叶片5之间轴向设有加强筋4,相邻叶片5上的截齿3交错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重煤机有限公司,未经太重煤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694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