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富勒醇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78185.5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6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慧;陈寿;王春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B31/00 | 分类号: | C01B3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8 | 代理人: | 杨宏 |
地址: |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富勒醇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富勒醇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产富勒醇的设备。
背景技术
富勒烯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而倍受关注,近年来,富勒烯分子及其衍生物、复合物、包合物,更是被发现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活性、抗菌性和抗癌性等生理活性。
在诸多水溶性富勒烯类中,由于富勒醇(C60(OH)n)具有优异的生理活性和稳定性而备受关注。富勒醇的制备方法包括:四丁基氢氧化铵(TBAH)催化碱法合成方法;聚乙二醇(PEG)催化合成([J].J.Cent.South Univ.T.,1999,6(1):35-3);酸法(浓硫酸或浓硝酸)([J].Chin.J.Chem.,2004,22(9):1000-1011)合成;富勒烯氯化物强碱水解法;富勒烯水悬液水解法;低羟基数富勒醇深度水解法(ACSNANO,2008,vol(2),327-333);但是,现有技术中,还没有一种能够提高富勒醇制备效率以及产品质量的一套生产设备,导致高质量的富勒醇产量较低、生产成本高。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富勒醇的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富勒醇生产设备制备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其中,包括依次连接的氧化装置、第一反应装置、沉积物洗涤器、第二反应装置及干燥装置;
所述氧化装置用于产生强氧化剂并将产生的强氧化剂通入到第一反应装置中;所述第一反应装置用于将富勒烯溶液与通入的强氧化剂进行反应生成沉积物;所述沉积物洗涤器用于将沉积物与芳香烃溶液进行搅拌并沉积,将沉积物上的溶剂去除生成富勒烯氧化物;所述第二反应装置包括一光反应设备及一热反应设备,在所述光反应设备中设置有一光源,在所述热反应设备中设置有一加热器,所述光反应设备用于对所述富勒烯氧化物与双氧水进行光反应,以对富勒烯氧化物进行修饰,所述热反应设备用于对修饰后的富勒烯氧化物与双氧水进行热反应得到富勒醇溶液,所述干燥装置用于对富勒醇溶液进行干燥得到富勒醇产物。
所述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其中,所述氧化装置为臭氧发生器。
所述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其中,所述沉积物洗涤器中设置有一第一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沉积物与芳香烃溶液重复三次搅拌与沉积。
所述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反应装置中设置有第二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光源发光一段时间后关闭,在所述光源关闭后,控制所述加热器开启对修饰后的富勒烯氧化物与双氧水进行热反应预定时间。
所述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其中,所述干燥装置为冷冻干燥机。
所述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其中,所述冷冻干燥机连接有一第三控制设置,用于控制对所述富勒醇溶液重复多次干燥,将双氧水去除。
所述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其中,在所述臭氧发生器中设置有一通量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臭氧发生器通入到第一反应装置的臭氧量。
所述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其中,所述富勒烯溶液为C60溶液、C70溶液或C60与C70的混合液。
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将氧化装置、第一反应装置、沉积物洗涤器、第二反应装置及干燥装置依次连接,通过上述装置将富勒烯制备为富勒醇产物,本发明的设备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最后得到的富勒醇产品质量高,即提高了产量及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生产富勒醇的设备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富勒醇的设备,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生产富勒醇的设备,如图所示,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氧化装置、第一反应装置、沉积物洗涤器、第二反应装置及干燥装置。
具体来说,所述氧化装置用于产生强氧化剂并将产生的强氧化剂通入到第一反应装置中;所述的强氧化剂可以是臭氧等,那么该氧化装置则是臭氧发生器,通过所述臭氧发生器产生强氧化剂臭氧,然后将臭氧通入到第一反应装置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未经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81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